时间:2022-06-07 点击: 次 来源:网络 作者:佚名 - 小 + 大
甜味、可乐与全球化 随着工业制糖的发展,甜味重塑了人们的日常饮食,尤其是在饮料之中——泛着甜味的茶、用方糖化解苦味的咖啡以及人人都难以拒绝的各色软饮。 蔗糖被古巴人类学家费尔南多·奥尔蒂斯称为“资本主义的宠儿”,它带来的甜味是如此微小的事情,却成为一种社会向另一种社会转型的缩影。 2002年2月5日,伦敦泰特现代美术馆。参观者在看安迪·沃霍尔的名作《可口可乐》。(图/视觉中国) “英国的工人第一次喝下一杯带甜味的热茶,这是一个重要的历史事件,因为它预示着整个社会的转型,预示着经济和社会基础的重塑。”(西敏司《甜与权力——糖在近代历史上的地位》 ) 同时,甜味渗透到一种又一种烹饪方式的背后,是“欧洲的武力以及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向一个又一个地区、一个又一个大洲的不断扩散”(《甜与权力——糖在近代历史上的地位》)。 这是因为,一方面,它客观上将亚洲、非洲、美洲与欧洲联系在一起,另一方面,则是西方在几个世纪内占据了主导,现代世界的基本格局成型。 可乐,这种让人痴迷的“硬通货”,其价值早已超过商品本身,成为风云变幻的见证者。 在可乐诞生之前,美国的饮料商先解决了安全灌装气泡水/苏打水的问题。 苏打水的生产工业化以及消费大众化,使其在当时被看作美国国饮,“香槟是富人的杯中物,而啤酒则总是意味着贫穷,只有苏打水才是不分贫富的饮料”。 可乐的诞生打破了气泡水的神话,前者——一种爽口的碳酸甜味饮料,最终成长为软饮中的绝对王者。 1886年5月,药剂师彭伯顿经过数月精心研制,此时他对自己的配方已经相当满意了。 彭伯顿的一位商业伙伴将这种新型饮料以其两种成分命名,这就是Coca-Cola(可口可乐,Coca是古柯,Cola是可拉)。 20世纪初期,可口可乐不再添加可卡因。 1931年,可口可乐推出了圣诞款欢乐海报——一个留着白胡子、穿着白色镶边红袍的圣诞老人正喝着可口可乐。 当时的初衷是以此吸引孩子们,但此时,正值美国经济大萧条时代,可口可乐本就在此前成为了一部分人的生活与社交新宠,“作为酒精饮品的替代品,可乐给人以欢乐、友好的形象,同时也为人们逃避经济萧条的残酷现实提供了一种方式”(《上帝之饮:六个瓶子里的历史》)。 在经济萧条的时代,美国电影业逆势生长,卓别林的系列电影、《乱世佳人》以及《金刚》都是大萧条时代上映的传世佳作。 阿哥·李让可口可乐多次植入电影中,让人们在电影的感官刺激中强化可口可乐与快乐的连接。 显然,可口可乐在后来被冠以“快乐肥宅水”绝不是浪得虚名。 20世纪30年代末,可口可乐占全美汽化软饮销售额近一半的比例。 它和茶、咖啡一样,开始了征服全世界的征程,只不过这一次,似乎是西方饮料及其代表的价值观的反向输出。 可口可乐。/unsplash 二战期间,在美国士兵心里,可口可乐代表着他们的国家。 在太平洋战场上,美国飞行员罗伯特·司各特击落了5架日本飞机,被授予“王牌飞行员”荣誉的同时,还额外获得了一瓶可口可乐的奖励。 当然,那些美国高级将领中可口可乐的拥趸也多的是。 1943年6月,欧洲盟军总司令艾森豪威尔在视察盟军在北非的作战态势时发了一封电报——需要后方供给“300万瓶可口可乐(灌满的)和一整套能月产6000万瓶可乐的设备(包括装瓶、洗瓶和封瓶设备)”。 可口可乐也随着盟军进入西欧,在莱茵河战役中,美国军队的暗号就是“可口可乐”。 此外,可口可乐还被推广到了美国军队的所到之处,这种冒着气泡的甜味饮料很快就开始在世界各地流行开来。 可口可乐原本只是美国的象征,冷战时期,它所代表的价值观被扩展成为整个西方世界的价值观,甚至在西方国家内部,法国抵制马歇尔计划的抗议者们把可口可乐的海外销售称为“可乐殖民运动”。 1989年,象征冷战的柏林墙被推倒了,据亲历者回忆,西德(原联邦德国)的民众手里拿着可口可乐等代表西方价值观的东西,欢迎来自墙那边的东德(原民主德国)的同胞。 可口可乐见证了20世纪的世界风云变幻与全球化大发展的历程,但它在特定历史时期所代表的价值观的意味或许已经越来越淡了,留下的依旧是令人无法拒绝的甜味与舌尖上的刺痛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