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1-10-13 点击: 次 来源:网络 作者:佚名 - 小 + 大
这些县域因山川、河流的纵横切割,形成了不同的文化、历史和人物风貌,但也受困于地貌、交通和缺乏宣传,面临着“好物不出县”的困境,许多依赖代际传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面临消亡。 金寨县的黄守红,就是一名正在“抢救”传统技艺的非遗传人。他从16岁起开始跟随父辈学习瓜片茶制作,如今已历经30余载春秋,是金寨文化的传播人。 位于大别山深处的金寨县,也是全国第二大“将军县”,这里曾经走出了许多将军,他们跨越千里纵横的大别山,走过鄂豫皖,直捣黄龙,为人民带来了美好的生活。 80年后,金寨县的人们再度出征,通过一条“网络”的虚拟路线,越过高山、湍流,向外展示着这座腹地小城千年的文化。这座常住人口不满50万人的县城,也在这一次的文化旅途中发生着改变。 安徽省金寨县新农人黄守红,从父辈的手中接过工具,穿梭在山野之中,尽力征服着大山,渴望走出去。他54岁那年,终于如愿。 逐渐消失的技艺,憋屈的传人 “老黄啊,我孩子问抖音短视频里那个是不是他黄叔,他北京的同事打听你呢。” “黄师傅,再多拍点剧情啊,你昨天拍的那个有意思。” “您是@茶谷农人吧,生活真是有意思”。 黄守红没想到,自己低调了一辈子,在54岁那年因为抖音号@茶谷农人出名了。出名后,黄守红走在路上,认识不认识的人都会和他搭讪,也有素未谋面的年轻人从城市出发,驱车进入大别山,沿着弯弯绕绕的山路特地来寻找自己,就为体验一把视频里瓜茶制作过程。 图 | 黄守红正在采茶 54岁以前,黄守红是一名安分的金寨茶农,沉默寡言。他小学三年级辍学后一直在家务农,直到16岁长成清瘦沉默的少年后,父亲带着他来到齐腰高炒茶的铁锅旁边学习制作六安瓜片茶的技艺。六安瓜片茶产自安徽省六安市大别山一带,是中华传统历史名茶,也是中国十大名茶之一,在唐代被称为“庐州六安茶”,清朝为朝廷贡茶,具有悠久的历史底蕴和丰厚的文化内涵。但因为崎岖的山路,靠着脚去丈量土地,六安瓜茶始终转不出大别山,逐渐成了一门地域性的手艺。 图 | 金寨县,图片来源网络 把这门制茶手艺传给孩子,是黄守红从未走出过大别山的父亲,能给孩子做出的最好选择。 “在大别山,靠山吃山”,是山区的传统。 依托于绵延数千公里的大别山,金寨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和茶叶资源,家家户户都会制茶。 每逢阳春三月进入采茶季,黄守红所在的村子里,白天街道上空无一人,每户都会挂上拳头大的铁锁,除了偶尔家传来幼童的哭声和老人的咳嗽声外再无他音。年轻的劳动力都会顺着泥泞的山路上山采茶,到太阳落山后再回到家里,支起两口铁锅开始制作瓜片茶。 制作六安瓜片茶并不容易,最重要的就是烘炒环节,需要分别在两口重达几十斤的铁锅里炒制三次。时间和温度既是决定因素,也是最大的变量,为了保证口感,需要炒茶师傅用手掌在烧热、冒出热气的锅里不断穿梭。 图 | 六安瓜片茶制作中,“拉火翻茶”环节 也因此外行人一看就可以辨认出炒茶师傅——炒茶师傅的手永远都是干裂黢黑,掌心通红,手心遍布水泡的印迹。 茶叶是金寨茶农重要的收入来源,因此这些伤口也随着炒茶技术,一代代传承。当黄守红从父辈手中接过制茶手艺的同时,也接过了父辈“愚公移山”的重任:将六安瓜片茶卖到更远的地方去。 图 | 茶农的手 黄守红还记得那些年,为了走出大山,父亲们做出的努力。 80年代父辈是靠双脚走出大别山的。他们凌晨出发,顶着山中凝结了一夜的寒气露水,打着电筒,用箩筐挑着新鲜出炉的茶叶去赶茶市。山路泥泞,经常有人跌落山崖到中午才被行人发现。 90年代,会有茶商开着三轮车来收购茶叶,但是价格低廉,用5斤原叶烘出的1斤成品只能卖出3、4元钱,整个茶叶季勤劳的人家收入也不过1、2千元——这也是一年中年家庭最大的一笔收入来源。 进入千禧年后,在一代代金寨人民踏出的血路上,六安瓜茶逐渐有了名气,在茶叶市场上打下了一片天地,并被认定为了中国十大品牌茶叶。 但在大家以为好日子来临的时候,黄守红却发现,传统的手工制茶工作太苦,年轻人们不愿意做这一行了,同时随着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工厂引入机器制茶。 做了大半辈子的茶农、作为瓜茶手艺传人的黄守红陷入迷茫:作为制茶传人,他希望能收到徒弟,将制茶手艺传承下去,作为家长,他也希望孩子离开土地,去城市做一份体面的工作。 这一迷茫就是十多年,以至于到前几年制茶季节,黄守红发现自家工厂里从事这行的,都是50多岁的中年人时,才感觉到事态的严重。 图 | 正在劳作的茶农,这行很少见年轻人了 黄守红担心这门手艺失传,渴望想做出一点改变,但更多时候,文化程度不高的黄守红也只能坐在门槛上看着天空,任由日子流去——他不知道如何改变。 直到2020年疫情,3月进入茶叶季后茶叶滞销,大量新鲜的茶叶囤积在仓库中,让黄守红不得不另寻他路。在90后侄子余磊的劝说下,黄守红决定在抖音拍摄短视频,用新的方式售卖茶叶,新农人成了黄守红的标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