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 登陆 | 注册 | 留言 | 设首页 | 加收藏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新闻茶事 > 文章 当前位置: 新闻茶事 > 文章

数字“新农具”,耕出“智慧田”

时间:2022-08-19    点击: 次    来源:网络    作者:佚名 - 小 + 大

数字农业如何用得更好

  人工成本上涨、政策利好、技术进步,加之近年来开展的用户教育,数字化日益成为农业现代化转型的新方向,并迎来了新一轮投资与创业热潮。但在业者看来,数字农业发展的广度与深度都有待拓展。

  李志鹏在调研中发现,不少数字农业项目存在“重建设轻运营”现象。“部分项目展示成分大于实际应用效果。”他说,许多数字农业项目仅仅实现了简单的信息传输与显示,未能与农业生产经营深度融合,难以解决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实际问题。

  在李志鹏看来,不少农业信息化服务企业花大力气建设平台,却缺乏专业的管理运维服务,使得数字农业系统利用率低,也让一些农户与农企产生“信息技术无用论”的偏见。

  省农科院土壤肥料研究所副研究员林琼则认为,数字技术与农业深度融合的关键,在于挖掘数据的潜力,让数据真正成为指导农业生产经营的“新农资”。

  “数据不够用、不好用、不会用,是制约农业数字化的关键问题。”林琼以蔬菜大棚数据采集为例,当前数字农业项目采集的数据多集中于光温湿等环境数据,植物传感器研发利用程度有限,缺乏对作物生长状况数据的实时掌握。“比如大棚温度高了,对番茄茎叶生长、开花、果实膨大、糖分累积、生长胁迫等有什么影响?”林琼说,只有将环境因子与作物生长相关联,才能真正用数据说话,精准调整管理措施,否则依然要高度依赖人工经验。

  李志鹏则主张打破数据孤岛,提高数据质量。“目前,数字农业标准规范研制较为缺乏,造成数据质量较差,农业信息无法有效实时共享、分析和应用。”他建议,加强数字农业相关行业标准规范的建设,制定一批农业传感器、农业数据采集、数据传输等相关行业标准,促进农业数据互联共享和应用。

  在这方面,福建已有所突破。近年来,我省实施了福建“农业云131”信息工程,旨在构建一个农业大数据资源中心,完善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服务等三大应用体系,打造一个全省“三农”信息综合服务平台。

  “我们正加快完善福建‘农业云131’工程,建设算力、算法、数据、应用资源协同的省级农业农村大数据中心。”陈洪说,下一步将进一步完善省、市、县、乡(镇)、村五级数据采集汇聚,构建实时、动态的数据采集体系和数据库,深度挖掘分析农业全产业链和农村全领域数据,加快数字资源要素价值充分释放。

  培育应用型人才,是数字农业发展的又一关键。福建新大陆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是多家省级现代农业智慧园的技术支持方。项目负责人吴仲钢发现,不少项目在建设初期效果良好,但后续运营乏力。“大多数农民、农业企业缺乏信息化技术的使用经验和信息化知识,设备操作、数据分析等能力不足。”他建议,完善农业数字化人才培育机制,让数字农业技术真正用起来、用得好。(记者 张辉)

上一篇:新华全媒+丨杭州“最美凉茶摊”的温情接力

下一篇:一场变局正在发生,如何让中国茶再次伟大?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闽ICP备07500721号  |   QQ:3309388110  |  地址:福建省  |  电话:1345950863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