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是一个产业腾飞的翅膀。油茶产业实现腾飞,更需要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走进湖南省浏阳市沙市镇油茶新品种比较试验基地,很多人都会惊叹:真是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 在这里,你可以很直观地看到不同品种油茶的产量对比:一棵老品种的油茶树,结的果子稀稀拉拉,又少又小,这样的油茶一亩地只能产两三公斤油;而另一边,则是经过科学选育的新品种高产油茶树,树冠矮,但密密麻麻挂满了硕果。浏阳市林业局局长谭景长告诉记者,这样的新品种一亩至少可产茶油50公斤,是老品种的20多倍。
在离这里不远的淳口镇高产油茶新品种示范基地,一种挂着大红果实的油茶新品种,是湖南林科院选育的“湘林69”,亩产茶油达到75.5公斤。因为累累硕果压弯了枝头,很多油茶树都拄上了拐杖——油茶的主人怕果枝折断,不得不给油茶树撑起了支架。

通过几十年持续不断的油茶科研攻关,湖南林业科研工作者在油茶新品种选育与推广、测土配方、丰产栽培、低产林改造、精深加工工艺及副产品利用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研究成果,基本解决了油茶稳产高产的关键技术问题,先后选育出“湘林”系列油茶优良无性系和优良家系新品种150余个,油茶示范林9年生亩产茶油75.5公斤,显示了巨大的增产潜力。目前,全省已在32个县(市)建立油茶采穗圃、示范林3300多亩,优良家系和杂交种子园300多亩,良种繁育基地1000多亩,良种苗木年产能力达到5000万株以上。
湖南省油茶优良品系区域化试验已走向全国,有力地推动了全国油茶生产良种化。2004年,由湖南林科院主持,江西、广西和贵州等省(区)共同承担的国家林业局重点攻关项目“油茶优良品系区域化试验”,将选育出的油茶优良品系在湖南、江西、广西和贵州等省(区)推广,并辐射到了广东、福建、湖北、安徽、重庆等省(市),取得了显著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 湖南省林科院从20世纪60年代开展油茶研究,参与了国家良种攻关,进行了优良无性系和家系测定,主持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农业成果转化以及部省级重点攻关项目10多项,获得了国家和部省级科研成果奖13项、国家发明专利1项。他们采用油茶“撕皮嵌接”嫁接方法,解决了油茶大树换冠的技术难题;采用并优化油茶幼苗芽苗砧嫁接繁育技术,解决了油茶规模化繁育技术瓶颈,使苗木的嫁接成活率由40%提高到90%以上;采用营养杯容器育苗,缩短了苗木培育时间,延长了造林季节,提高了造林成活率,缩短了苗木培育时间;采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开展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为油茶新品种的定向培育提供了可靠保证;以博士生导师陈永忠为首主持的“油茶雄性不育系选育和杂交育种研究”项目,提出了油茶两系杂交育种理论,营建了我国第一个油茶两系杂交种子园,拓宽了油茶种质改良基因资源的空间,其成果居国际领先水平。 第 1 2 3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