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谢细和看见今年茶叶品质更好了,脸上笑开了花。

这些天,茶农谢细和在五亩实验茶田里来回转悠,并不时打电话,把看到的情况反映给远在杭州的科技特派员汪自强。
谢细和是温州泰顺万排乡人,十二三岁时就跟着舅舅在万排乡人民茶厂干活。21岁时,只身到杭州开了一家茶叶经销店,但是由于收购来的茶叶常常品质不稳定,所以也没赚到什么钱。2003年,谢细和又回到了万排乡,这次他打算自己开茶田,把控茶叶品质。
那时万排乡种茶的人并不多,谢细和承包了六七百亩茶地,已经算当地的大户。他种植的小叶种一年一采,一斤原叶最高卖20~30元,虽然品质稳定了,但由于收购价低,并不能赚很多钱。
2005年,浙江大学教授汪自强作为科技特派员来到了万排乡。汪教授在走访中发现,当地气候十分适宜种茶叶,但由于缺乏指导,当地茶叶种植品种单一,效益不高。
在汪自强亲自指导下,种植大户谢细和率先引进了浙江139、银霜、龙井43三个新品种。其中,龙井43不仅采收时间与本地小叶种互相补充,并且收购价是小叶种的3~4倍。很快,这个品种开始了大面积种植。
新品种茶叶采摘后没多久,汪自强又发现,当地做茶叶加工设备太简陋了,根本加工不了高端茶叶。在科技特派员的努力下,当地镇政府把原有加工厂房进行改造,并引进高端生产机器和名优茶清洁化流水线,实现中高低端茶叶分开加工,茶叶从采摘到加工全程不落地,保证了茶叶品质。
有了新品种和高端茶叶加工设备,当地的茶叶生产量和收购价节节攀升,供不应求。村民们看到了致富门路,纷纷加入种茶队伍中。
以前,谢细和种茶叶,都是聘请当地村民当工人,实现茶叶的种植采摘。随着种茶叶的人越来越多,当地出现了工人短缺。采茶季节,大家争相从外面请工人,即使这样,工人缺口依然很大。
这个问题也引起了科技特派员汪自强的注意。2013年,他找到树冠培育和机械化方面的专家,共同探讨茶叶采摘机械化道路。如今采茶季节再来到万排乡,看到忙碌茶田间的是一个个采茶机器,它“突突”的马达声汇成了一曲田间交响曲。
据谢细和介绍,现在万排乡80%以上都是现在夏秋茶都用机械采摘。从第一次引进2台采茶机开始,目前当地采茶机已发展到十六台。实行机械化后,大大降低了人力成本。以前一个采茶工一天最多采摘100多斤茶叶,现在两个人一天就可以采摘3000斤。
据悉,现在万排茶田面积已发展到1万多亩,占整个泰顺茶叶种植面积的八分之一。村民每年种茶收入最多可达到三十多万。谢细和自己的茶田面积也扩大到了2000多亩,去年年产值达到3100多万。
记者手记:让科技为农业发展、农民增收插上腾飞“翅膀”
在泰顺农户们中间,有一句顺口溜:“钱支援,物支援,不如科技特派员”。
泰顺地处山区,经济多以农业种植为主。长期以来,当地农户们由于缺少科技指导,虽然一年到头在田地里辛苦劳作,但所得效益并不高。
2003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将科技特派员制度引入浙江。一大批拥有农业先进科技的专家教授上山下乡,为浙江农业现代化“修桥铺路”。
在万排乡,自从有了科技特派员指导,当地茶叶品种增加,茶叶品质提高,茶叶加工设施更先进,当地农户通过种植茶叶所得收入节节攀升。
记者从浙江省科技厅了解到,“十二五”期间,浙江省科技厅各级共派出5批次科技特派员7570人次,服务于72个县(市、区)的57个农业产业。累计实施项目3482个,推广新技术8774项,引进新品种10590个/次,为农业发展农民增收插上了腾飞“翅膀”。 第 1 2 3 4 5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