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远去的历史,寻找久违的乡情,寻找失落的家园,寻找让我们热血沸腾的晋商精神,寻找让我们饱含热泪的创业传奇。寻找晋商领袖,我们跋涉,我们倾听,我们记录,我们传播,我们一直在路上。
2014年7月20日,在山西省商务厅、山西省工商联(山西省总商会)指导下,山西晚报联合正和岛,发起主办了“广誉远·寻找晋商领袖”全国晋商大型寻访活动。从北国雪原到江南水乡,从内蒙古草原到巴蜀大地,从炎炎酷暑到凛冽寒冬,山西晚报采访团漂洋过海,一路寻找,在全国近20个省份40多个城市,遍访各地山西商会,看望各行各业的晋商企业家代表100多位,与他们零距离对话,心与心交流,聆听他们的商海故事,探访他们的创业历程,解析他们的成功密码,感受新一代山西商人所传递的晋商精神。
继首届“广誉远·寻找晋商领袖”寻访活动成功举办之后,第二届“广誉远·寻找晋商领袖”活动正在日夜兼程,紧张进行,本报采访团已赴山东、广东、吉林、上海、浙江、河南等6省市寻访了近30位优秀的山西籍企业家,本报推出“风云晋商面对面”系列报道,对那些在异地他乡事业有成的晋商代表,进行全面展示,伴随中国经济日新月异的成长,山西晚报“寻找晋商领袖”的步伐,永不停歇。祝福中国,祝福晋商,祝福所有为国泰民安创造巨大财富的企业家们!
张万虎,属虎,居于杭州龙坞茶村,算是龙盘虎踞,相得益彰。他在这里种茶、卖茶、研发茶。他说自己心里有“诗和远方”,诗为茶而写;远方,目之所及,屋外的茶山以及更遥远的茶路。
一个山西人将杭州的龙井茶研发出了新品种,将绿茶变红茶,让西湖龙井有了另外一个名字——西湖工夫茶,这个奇妙的变幻组合,张万虎用了5年的时间,而他对茶的喜爱和坚持,却持续了二十五年。
2016年11月22日,雨夜,记者见到张总时,他设了一席茶庄自产的土菜来招待我们,一桌红酒杯中,他的那杯茶格外显眼,带着疑问,在随后的采访中,才发现了他很多与茶有关的故事,或者说,他为茶而生的坚持。
雨夜,已经看不清楚外面茶山的模样,我们只能想象,自己所在的西湖工夫茶文化体验中心旁,仅隔一条小路,就是二百亩的万虎茶田。这里,属于杭州西湖风景区内,是西湖龙井茶一级保护区。身在这栋四层小楼,到处是与茶有关的事物,连空气都沁着一股茶香。服饰、器皿、古筝、茶海,当然,最多的,就是茶叶,是从对面山上采下的龙井,是张万虎引以为傲的工夫茶。
品味工夫茶里的人生
张万虎还是山西五台县里的孩子时,所见的茶,无非是父亲那有些粗糙的砖茶,黑乎乎地掰一块扔进老铁壶里,煮一壶,多是饮而非品。“那时父亲会加点冰糖给我喝,喝在嘴里甜甜的味道。”茶是甜的,也许是张万虎最初对茶的印象,跟记者提起那味道,他的眼角都带笑。
父亲胃不好,于是,小万虎就在父亲面前立下誓言,“我跟父亲说, 以后有机会,我做一个红茶给你喝 。”这份孝心很真,但说者有些潦草,听者估计也只感动于孝。
也许是父亲的冰糖红茶让张万虎爱上了喝茶,机缘巧合来到了杭州这个龙井茶的故乡,几十年后,当张万虎在他的龙井田旁,开始对西湖工夫茶进行研发时,忽然想起了当年对父亲许下的承诺;又或许,是对父亲的承诺,让他看着手中的绿茶,有了变绿为红的想法。
做西湖工夫茶,张万虎用了五年的时间,用掉了几千斤的茶叶,从西湖龙井最珍贵的明前茶开始,年复一年,从茶山上采摘鲜叶,不断研发——摘了炒、炒了尝、尝了扔,投入了多少金钱,张万虎说他从来没有算过,觉得没办法用金钱去衡量这个过程,因为研发中,拼的是财,但熬的是心。“做红茶有两个最大的问题,就是酸度和涩度。它们互相矛盾、制约,必须让两者达到一个最和谐的比值,才能达到想要的口感。第三年,是我最绝望的时候,在这个上面,我一直突破不了,我曾经放弃过,我几乎半年不想去碰那些设备原料。”
是自己错了么?他始终觉得自己没有错。“你存在一个梦想的时候,这个梦想就给你开辟了道路。看你如何去走,看你会不会在这条路上坚持。因为我在这上面坚持了,5年,我一直在烧钱,但我也坚持做下去了。如果那时放弃了,也就没有今天的西湖工夫茶。当然,要在正确方向上坚持,不能盲目。”张万虎的坚持,来自于他对西湖龙井的了解。
他的坚持,来自于对红茶的信心
茶叶是被世界公认的健康饮品,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增强,茶的消费未来会远远高于其他饮料消费。而中国是茶叶,尤其是红茶的消费大国。喝茶的客户群体年龄也从中老年扩大到青年人,消费群体越来越大。
于是,既然坚持是对的,那么他只要找到自己该如何做就好。
张万虎开始了满中国的“取经”,走遍了各大红茶产区,在居住于深山的茶农家一呆就是好几天,跟他们交流学做茶。
“2012年秋茶的时候,基本上是把所有技术问题解决了,让很多人来尝过,评价口感好,这个时候真是无比的喜悦。这茶成了!”那年的秋天,张万虎拥有了属于自己的茶。
如同自己的孩子,在它出生之后,张万虎为它规划好了一切。大到成立公司、投资建厂、做展示厅、设计发展规划等等,小到茶叶的名字、包装,甚至是包装上提的诗。
他为它起了很多好听的名字,西湖问梅、西湖寻梅、西湖傲雪、西湖雀舌……五十多个名字,全出自他一人之手。
“西湖”,这两个字很难注册,因为它是世界文化遗产。而拥有了这个“姓”,让这款茶光商标就价值一个亿。
“工夫”,为何不是“功夫”?一字之差,“工夫”代表制茶水平高超,“功夫”与茶搭配则是说泡茶的功夫厉害。一个是做茶的工艺,一个是喝茶的技巧。
工夫茶也没让张万虎失望,除了在专业领域屡获荣誉外,在取得专利后于2015年开始推向市场,短时间内就占领了很多销售渠道,受到了业界和消费者的肯定。如今,工夫茶的大家庭已经有五十个单品,他甚至还为自己的茶专门打造了一款“西湖虎跑”的桶装水,以求好茶配好水。
引领茶产业走向一个科技时代
“ 云水蒸茶天上味,梅花煮酒月中香 。什么时候你才能喝出天上的味道?什么时候你才能品出月中的香味?”张万虎将自己对于生活的美好,对于古典诗词的热爱,统统放进了他的茶中——天上味、月中香、花间醉。
在采访中,我们目光的正前方,就是一款名为花间醉的工夫茶。而张万虎给已经辞世的父亲最后泡的,也是这款茶。“喝完花间醉,我陪他去茶山上走了一圈,我父亲当时85岁了,他说感觉自己身体不行了,要回山西老家。回去之后时间不长,他就辞世了。”张万虎说,父亲走后,自己写了一幅字——“父爱如山”。
如今的张万虎,由茶而生的想法更多了。由茶而望的目光也更远了。
从绿茶到红茶,变的只是制茶工艺。但他更想让茶在科技的帮助下,变成你无法想象的模样。从茶面膜、茶香皂再到各种日化类用品,甚至是保健品,他网罗了一个庞大而优秀的团队,在茶研究领域属于尖端人才的浙江大学茶学系的教授、北京上海医学院校的博士,都与张万虎在技术上有深度合作,他坚信,茶产业也必将走向一个科技时代。
从五台县来到杭州,从杭州走向世界,张万虎顺着茶路,找到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在格鲁吉亚,他找到了120年前广州商人留下的茶园,废弃多年的茶园中这些百年的茶树,都是当年从广州带到这块土地生根发芽。张万虎看中了这个商机,被茶牵引着,在一带一路的沿线,留下了山西商人的足迹。
再次说回记者与张万虎初次见面时,酒桌上分外扎眼的那杯茶。采访快结束时,记者问他:“你在平时商业应酬时,只喝茶么?”他很认真地回答记者:“是的,这个习惯我坚持了25年。”“对于一个生意人来说,酒桌上这样的坚持很难吧?”记者追问。“很难,很难,但别人终究会理解你的坚持。”张万虎收敛了笑容,平静而坚定地回答。
采写本报记者 张洁 摄影本报记者 钟清
人物介绍
张万虎山西省忻州市五台县人,杭州万虎茶叶有限公司董事长、杭州万鸿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浙江省山西商会会长。他历时五年研发了西湖工夫茶,采用西湖龙井鲜叶为原料加工而成高品质红茶,让西湖龙井华丽变身。2016年11月24日,张万虎在浙江省山西商会换届会中,全票通过,当选浙江省山西商会第二届会长。
对话
记者:你认为晋商的精神是什么?
张万虎:晋商精神,贵在坚持,敢于创新,诚信做人,实在做事。
记者:现在你当选浙江省山西商会第二届会长,接下来你对商会未来的发展有一个怎样的规划?
张万虎:我当选会长后,希望把商会搞成在新时代下,有特色的商会,展现出山西商人的特色和风采。
记者:山西商人在浙江创业、发展,从你自身的经历来说,给他们的建议和提醒是什么?
张万虎:给大家的建议就是秉承山西人的创新、开拓精神,实实在在,也要结合当今浙商理念,利用互联网思维,把自己的企业做得更好,为家乡和社会做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