亿元瓶颈
张节明获得了重庆茶叶产业最响亮的一块招牌,但重庆的茶叶振兴之路并不平坦。
饮茶之道是从文化开始的。中国的名茶,不管是庐山云雾、黄山毛峰,还是君山银针、龙井、碧螺春,都是背靠悠久的历史文化。重庆被认为是中国野生茶树的发源地之一,但可供演绎的故事并不多,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只是作为外地品牌的绿茶、红茶原料基地。
近十几年以来,随着商业,特别是资本手段的引入,铁观音、普洱茶的消费热潮一波接着一波。近邻四川的茶叶企业不甘寂寞,一度邀请吴清源、聂卫平、古力代言竹叶青绿茶。
与行业的风生水起不同,重庆茶叶产业一直不温不火,难见龙头企业诞生。张节明的公司年销售收入一直未能突破亿元。
出走和回归
2010年,从西南大学毕业的张璐来到父亲的企业上班。从茶园种植、车间生产开始接触茶叶,随后开始参与管理。
当时,在公司同事看来,张璐不过是个富家女,是一个缺乏实际市场经验的小丫头。而张璐则认为,公司在管理上一直不够规范。一次市场营销,张璐与销售人员僵持不下,加上所有人每天都会暗示关于她接班的问题,以及父亲性格上的执拗,张璐终于爆发了,她问自己:究竟应该是为自己而活,还是为别人而活?
在对立和矛盾之中,张璐选择了远走美国,进入纽约罗切斯特大学学习市场营销。
此次出走,张璐做好了不回国的打算。毕业后,她在美国的工作签证都办好了,但最终却改变主意回到重庆。张璐说自己是别无选择,父亲年龄大了,作为独生女儿,回来上班是无法逃避的责任。
采茶会和电商
2014年,张璐回到重庆。两年来,张璐主导了采茶节的市场推广。每年清明节前后,上万人次的重庆市民走进二圣白象山茶园,此举不仅推广了公司的品牌,茶文化体验所带来的收入正成为公司另一个经济增长点。
同时,她还加大了电商投入。张璐组织了专业的电商团队,去年在网上平台销售茶叶100万元,今年的计划是达到500万元,三年后的目标是1000万元。本版 仇峥
对话“在磨合中解决和父辈的矛盾”
重庆晨报:在重庆做茶生意难不难?
张璐:茶叶的文化属性很强,“十大名茶”基本上都有鲜明的文化特征,这是重庆茶叶产业目前最欠缺的。很多地区都是将茶叶作为支柱产业在推动发展,资金投入的力度也很大,而重庆目前不具备这个条件。
重庆晨报:全产业是优势也会成为负担。
张璐:如果我们只是一个纯粹的商业品牌,包袱的确会少很多。过去有投资者来找我们合作,但被我们谢绝了。为什么不去迅速扩大产值,为什么不能简单地想赚钱?我父亲想得最多的是如何把茶叶种植好、加工好,考虑好茶农的利益。反过来,这也要求我们把事情扎扎实实做好。
重庆晨报:产品是企业最核心的问题。
张璐:巴南银针是我们的主打产品,但目前也发现了一些问题,要把这个品牌真正做好做大,需要众多商家一起努力,我们想把这个品牌拿出来让大家一起做。另外,我们推出了自己的红茶、花茶和沱茶品牌。
重庆传统的绿茶不具备单一的品牌优势,而目前茶叶市场的趋势是百花齐放。北方有喝花茶的传统,香片广受欢迎,腊梅花茶是重庆比较有竞争优势的产品。重庆沱茶是一个老品牌,但这个品牌不在我们手上,所以我们做了自己的沱茶品牌。这些都是为下一步进入全国市场作准备。
重庆晨报:进入全国市场的风险大不大?
张璐:进军全国线下的市场的确面临一些困难,但电商平台有自己的优势,去年我们在线上做了100万元,今年的目标定了500万元。
重庆晨报:你在美国学习的市场营销知识对你帮助大吗?
张璐:美国商业非常强调大数据的使用,所有的行业协会手上都有切实的数据,能为投资和运营提供真实的判断依据,但目前重庆这方面才刚刚开始。
重庆晨报:你和父亲的磨合期已经完成了?
张璐:茶叶在父亲手上早已不是赚取财富的工具,而是一生中唯一的追求。我们和父辈的工作、生活理念是不一样的。老一辈企业家对新生事物并不一定熟悉和理解。现在还是会遇到很多问题,但我已经明白了不能去硬碰硬,但可以曲线达到目的。
重庆晨报:你希望把重庆茶业集团带到什么地方?
张璐:我的目标是在三年内把企业内部的管理彻底理顺,并为企业做出一个长远的战略规划。我希望重茶集团成为一家能生产消费者喜爱的产品,能让员工有尊严地工作和生活,能让茶农通过茶叶致富的企业。 第 1 2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