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代炒茶人坚守大山五十载 创新6种绿茶工艺-茶农-中国好茶网
茶人茶事 - 茶农 - 两代炒茶人坚守大山五十载 创新6种绿茶工艺
两代炒茶人坚守大山五十载 创新6种绿茶工艺
 
茶农  加入时间:2016/11/3 20:16:32     点击:876

  茶香四溢,甘醇满堂。明亮的火焰在炉灶里跳跃,翠绿的茶叶在热气中翻腾,对深居铁橛山的杨民斗和杨刚父子俩而言,种茶、炒茶,无异于一场神圣的仪式。1966年,随着南茶北引 ,杨民斗开始种茶、炒茶;2000年,创立自己的品牌悬泉茶;1995年,儿子杨刚接过杨民斗肩上的重担,一起摸索、创新茶叶的种植和炒制工艺……如今,五十年过去,杨民斗和杨刚父子俩依然倔强地守着大山,已创新出6种绿茶工艺、1种红茶工艺。 
  两代茶农坚守大山五十年 
  一路走至铁橛山,沿着狭小山道前行二十分钟左右,便能见到藏身于绿树高山间的悬泉茶园,眼前的景象让记者很是震惊:在远离人烟的山坡上,茶树与松树等相伴而立,树间杂草丛生 ,让人不免心生“荒芜”之感。“我们所坚持的是坚守自然,做野生茶树的品质。” 
  今年72岁的杨民斗和儿子杨刚是悬泉茶园的主人。1966年,南茶北引 ,正当青年的杨民斗开始种茶、炒茶。“我从7岁就看着父亲炒茶,闻着茶香久了,自然也就有了感情。”杨刚回忆说,“尽管从小就和茶叶打交道,但真正做茶还是20年前才开始的。1995年,茶园承包到户,我正式跟着父亲学种茶、炒茶。” 
  潜心钻研创新炒茶新工艺 
  杨刚至今仍然记得,他学的第一个炒茶工艺是炒青,“那一年,我们爷俩用两口锅炒制出500斤茶叶。”杨刚告诉记者,为了推广茶叶,他背着装满茶叶的提包,到工厂、企业、单位,让他们免费品尝。“没有机械,全是手工炒制,有时炒茶时都能睡着,但当泡上新茶时,心里总会长舒一口气,真好、真香!” 
  1996年,杨刚和父亲摸索出毛峰工艺,“我们针对茶叶工艺,自己做了烘干机械。”杨刚说。1998年,杨刚和父亲引进了部分机械,“当年我们炒制的绿茶,在评比中获得第一名。”杨民斗回忆说,渐渐地,茶场名气越来越大,“只要茶包上盖上我的名字,消费者就认可这茶叶。”2000年,杨民斗和杨刚对茶叶重新进行了统一包装,命名为“悬泉茶”。 
  但做茶之路并不一帆风顺,“我们创新出一种新的工艺,清香中带着花香味,但无奈的是消费者并不认可,2001年此工艺的茶叶产量仅10斤,基本没有利润可言。”杨刚告诉记者,但他和父亲并没有放弃过这种工艺,2010年,此工艺的茶叶获得青岛地区特等奖。“这对我们鼓励很大,任何茶叶都需要创新。” 
  回归传统未改初心保质量 
  “茶叶的工艺不同、形状不同、香气自然就不同。”杨刚说,二十年来,他和父亲一直在不断创新工艺,如今仅绿茶便有6种工艺,“碧兰、春早、香茗、毛峰等。”杨刚说,2014年茶场开始研制红茶,2015年进入市场,“以俏佳人命名。” 
  如今,茶树的“野味”日趋淡化。而杨民斗和杨刚却潜心钻研,在茶山上营造一个类野生的种植环境,让茶树自由生长。“你看,这茶树几乎都处于自然生长状态,不施肥,不打药,追求茶叶的自然品质。”杨刚告诉记者,如今悬泉茶场有300亩茶树,其中150亩茶树是1969年南茶北引种植的,从未进行裁剪。“茶场的顾客可以说是络绎不绝,大多是慕名而来,或是二三十年的回头客。”杨刚说,这正如他和父亲杨民斗所坚持的那样“未改初心,坚守传统

上一条:从传菜员到“成都茶神” 他练了5年空抛长嘴壶3圈
下一条:不忘初心制好茶
没有相关信息


精彩图文

最新新闻推荐
经典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