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东朗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刘振昊(中)向国家领导人第九届全国政协副主席赵南起上将(右)和第九届全国政协副主席王文元(左)介绍企业发展情况
在东晋末期,出现了蒸青制茶工艺。“蒸青”。顾名思义就是将茶身上的青草味蒸掉。工序主要分为几个部分:将茶的鲜叶蒸后碎制,茶饼穿孔,贯串烘干,去其青气。完成这些工序之后,茶叶仍然会带些苦涩的滋味,于是就再次洗涤鲜叶,蒸青压榨,去汁制饼,使茶叶苦涩味大大降低。在西晋之前,茶叶的主要产地依然是巴蜀地区。蜀国在诸葛亮执政期间,除了向魏和吾输出蜀锦之外,还和这两个国家做起了茶叶生意。当时的一些文献上,也对蜀地产茶做起了记载,比如张载在《登成都楼》中写道“芳茶六种清凉冠”;孙楚在其所写的歌中也提到“茶、巴蜀出”。不过到了东晋时期,随着政治重心的东移,位于长江中下游地区的荆楚地区逐渐取代了巴蜀地区的地位。《荆州土记》中记载,“武陵七县通出茶,最好”,由此可见,荆州地区的茶业已闻名全国。到了东晋时期,除了荆楚之地之外,今日的温州宁波等地成为了产茶重地。桐军录》记载,“西阳、武昌、晋陵皆出好茗”,晋陵即常州,其茶出宜兴。表明东晋和南朝时,长江下游宜兴一带的茶业,也逐渐兴盛起来。南北朝时期,不仅汉族人喜欢喝茶,而那些游牧民族政权的统治者们除了饮用奶酪之外,也会品一下茶。不过,他们并不太喜欢这种饮料,以开明而著称的北魏孝文帝还曾经嘲笑其为“酪奴”。后来,随着民族的不断融合,汉文化的不断传播,少数民族也逐渐接受了饮茶的风俗习惯,而喝茶的风气也逐渐传播到西北一带了。隋唐时期,制茶业取得了空前的发展,饮茶蔚然成风,无论是达官贵人还是贩夫走卒都以饮茶为乐,饮茶为荣,饮茶为日常事。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茶还只是南北地区比较流行的一种饮料,尽管北方已经出现了饮茶现象,却并没有形成一种规模。到了唐朝后期,这一现象取到了彻底改变,北方人的案几之上,茶成了常备品。据《膳夫经手录》所载“今关西、山东,闾阎村落皆吃之,累日不食优得,不得一日无茶”。中原和西北少数民族地区,都嗜茶成俗。随着市场的扩大,南方的产茶业也就空前蓬勃发展起来。其中,与北方交通便利的江南和淮南地区,茶的生产更是得到了格外的发展。这一时期现了许多名茶,品饮之法也有较大的改进。尤其到了唐代,饮茶蔚然成风,饮茶方式有较大之进步。此时,为改善茶叶苦涩味,开始加入薄荷、盐、红枣调味。此外,唐代蒸青作饼已经逐渐完善,陆羽《茶经·之造》记述:“晴,采之。蒸之,捣之,拍之,焙之,穿之,封之,茶之干矣。”,即此时完整的蒸青茶饼制作工序为:蒸茶、解块、捣茶、装模、拍压、出模、列茶晾干、穿孔烘焙、成穿、封茶。从唐朝中期开始,茶叶生产和技术的中心,正式转移到了长江中游和下游。江南茶叶生产,集一时之盛:当时史料记载,安徽祁门周围,千里之内,各地种茶,山无遗土,业于茶者七八。现在赣东北、浙西和皖南一带,在唐代时,其茶业确实有一个特大的发展。《茶经》和唐代其它文献记载来看,这时期茶叶产区己遍及今之四川、陕西、湖北、云南、广西、贵州、湖南、广东、福建、江西、浙江、江苏、安徽、河南等十四个省区,几乎达到了与我国近代茶区约略相当的局面。除此之外,湖州紫笋和常州阳羡茶也成为了贡茶。唐朝人培育除了很多名茶,同时也改进了饮茶的万式。陆羽《茶经》三篇,备言茶事,更对茶之饮之煮有详细的述。此时,对茶和水的选择、烹煮方式以及饮茶环境和茶质量也越来越讲究,逐渐形成了茶道。为了改善茶叶的苦滋味,人们就开始加入薄荷、盐、等佐料。当时的人们除能够辨别茶叶的习性与好坏之外,对于泡茶之水也颇走究。据唐庚《斗茶记》载:“唐相李卫公,好饮惠山泉,置驿传送不远数千里”。人们把这种送水的驿站称为“水递”时隔不久,有一位老僧拜见李德裕,说相公要饮惠泉水.必到无锡去专递,只要取京城的昊天观后的水就行。李妻付之一笑,就暗地让人取一罐惠泉水和吴天观水一罐,皇记号,并与其他各种泉水一起送到老僧处请他品鉴,找二泉水来,老僧一一品赏之后,从中取出两罐。李德裕揭开号一看,正是惠泉水和吴天观水,李德裕大为惊奇,不差信。于是,再也不用“水递”来运输惠泉水了。尤为值得一提的是,唐朝时期出现了专门烧茶、泡茶的茶具仅陆羽在《茶经》之中就提到了28种之多。第 1 2 3 4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