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人精神薪火相传
在当天活动现场,还有一位长者,拿着一个装满材料的红色袋子,台上台下地忙着,一会儿是主持人,一会儿又是组织者。他是这个活动的重要组织者———上海市茶叶协会顾问、现已81岁的刘启贵,大家亲切地称他“刘姥姥”。“因为他像管家一样。”一位知情人打趣地说。
将吴老视为楷模的刘启贵,参与了吴觉农纪念馆从无到有的每一步。他介绍,在2004年,上海市茶叶学会、吴觉农思想研究会上海联络处等多家单位,联合向社会发布了筹建吴觉农纪念馆的倡议书,得到了全国各地茶人、爱茶人的无私捐赠。
“纪念馆里,吴老生前的办公用品、与茶相关的资料文献,都是茶人奉献出来的。集资时,更收到了全国200多位茶人累计价值近100万元的钱物。”在这些捐赠人中,还有一些在校茶学生的心意,吴觉农茶学思想研究会第一任会长、老茶人高麟溢更是为了捐款,特意跑到银行汇款,排队排了两个小时。
在众人的期许中,2005年4月14日,吴觉农纪念馆在上海百佛园落成开馆,十年来,免费接待参观者7万多人次。“我们希望纪念馆的开放不仅能够传播吴觉农的茶学思想,也成为青少年精神文明体验的大课堂,使参观者从不了解不熟悉到认识,乃至对吴老肃然起敬。”刘启贵说。
“纪念馆的成绩大家有目共睹,但十年风雨,酸甜苦辣的成长经历却鲜为人知。”许四海是吴老的“大粉丝”,也是百佛园的主人,曾出资出力为纪念馆“排忧解难”,让刘启贵非常感动。
在活动现场的后排默默坐着、看似平凡无奇的长者就是许四海。“吴老的思想精神,让我很敬畏他,所以百佛园的一砖一瓦,都是我来设计的,当初把房产卖了将钱投入到这里,后来运营公司赚的钱也投到这里。家里人刚开始都不同意。”许四海笑着说,“但我是干什么的呀,我曾经在警卫连当过指导员,我就给家里人做思想工作,把这事做通了。”
“我希望所有的中国人都能拿起壶,泡起一壶香香的茶,都能活到100岁,我个人追求就是这个。”许四海说,现在他们已经在园内启动筹建了陆羽纪念馆,来进一步传播茶文化。
在现场,许四海感慨地说:“我们这个组织,老龄化程度越来越高,都是一群老头老太太们在宣传,我现在也70多岁了,感觉力量和精力不够,未来要靠年轻人来完成使命。”
中国社科院工经所茶研中心主任陆尧也很赞同。“我今天最高兴的是在现场看到了一些年轻人的身影,茶文化有人来传承,不正是吴觉农先生期盼的吗,只有老中青三结合,才能保证茶文化更好地发展下去。”
“不仅要有继承,还要有创新。我曾到日本去考察,发现日本的日用品、床单、儿童的服装、女士的内衣,很多都含有茶的成分。如果我们也能够做到这一点,那我们的茶人就不仅仅是卖茶芽,还能把整个茶树加以利用,这才能真正达到吴觉农的茶学思想,让茶恩惠我们的大众。”中国著名茶文化专家寇丹现场一番话,赢来一片掌声。
中国茶叶流通协会原秘书长吴锡端说:“作为一个茶界的晚辈,我是抱着感恩的心来到这里的,我们现在茶叶从消费、生产到产值,其实都是在茶界前辈的打拼下,在巨人的肩膀上发展的,我们有信心把中国未来的茶叶做好,把他们提出来的机械化生产、现代化种植进一步地实现。”第 1 2 3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