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土生土长的信阳人,全国人大代表、河南省信阳市文新茶叶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刘文新不仅三句话不离茶,泡茶的茶具也是走哪带哪。
论做茶,刘文新创造了信阳多个第一,论做人大代表,他多年关注茶产业,用"茶+旅游"走出了乡村扶贫的路子。3月3日,河南商报记者对刘文新进行了专访,今年"两会"上,刘文新的建议仍不离本行,与茶相关。
做茶,他创造了信阳多个"NO.1"
与刘文新约好专访时间,进入房间内,跟想象的一样,爱茶、做茶的刘文新正在泡茶,"这是我们的待客之道,不泡点茶,感觉像少了点啥。"
在刘文新看来,泡茶讲究颇多,得用100度的水,倒入后迅速茶汤分离,这样才能把茶的香味激活。"泡茶,得会泡才好喝。"刘文新说。
泡茶如此,做茶产业亦如此。
从17岁开始在马路边卖茶,到开茶馆、打品牌、建渠道,刘文新做茶创造了信阳多个第一。
为保鲜,他第一个建起冷库,使信阳毛尖在夏季也能保持新鲜;在毛尖行业,他第一个以个人名字注册 "文新"商标;在信阳,他首创了"一店一馆"经营模式,开设了信阳最早的既卖茶、又品茶的综合茶艺馆;在郑州,他又第一个建起2000平方米的大型茶艺馆,成为信阳毛尖对外展示的窗口。
刘文新说,自己不仅仅是在做生意,更多的是在做文化。而在今年"两会"上,刘文新的建议仍不离本行,与茶相关。 第 1 2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