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茶人陈应会
此次茶事分享课的主讲老师陈应会,他的头衔可不少,是重庆市级茶艺技能大师,茶艺技师、评茶员,高级茶叶精制工,重庆市“茶艺先生”……一直致力于传播茶文化,在传承“巴渝风”长嘴壶技艺和手工制茶工艺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和突出成果。
茶艺表演者
永川的茶艺爱好者对陈应会应该都不会陌生。他的身影常活跃在永川的各大舞台,一把长嘴壶在他的把玩之中好像有了生命,马步推壶、抛壶换手、转壶落地……每一个动作都标准得恰到好处。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长嘴壶表演给他带来了一定的荣誉,但在学艺过程中的艰辛也是不言而喻的。
2009年,陈应会初次接触到长嘴壶表演,当时的他还是一名即将毕业的大学生,和大多数年轻人一样,正面临着择业的困境。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和同学相约到中华茶艺山庄,山庄的长嘴壶表演立刻吸引了他,他当时的感觉是“非常好玩”,他随即决定,要学习长嘴壶。
他向茶艺山庄的工作人员打探是否招收学徒,得到的回答是否定的,但他并没有放弃。经过沟通,山庄决定以普通服务员的身份留下他,做一些端茶送水,打扫清洁的杂活,但这也开启了他的茶艺人生。
观摩、私下练习,是他最开始学习的主要途径,有一次他在山庄的茶艺师面前做了几个简单的长嘴壶表演动作,他们觉得这个小伙子或许还有点练长嘴壶的天分,就让他正式学起了长嘴壶表演。陈应会倍加珍惜这样的机会,每天刻苦练习,一双手上布满茧子,被热水烫伤,被壶戳伤,也都成了常事。
2010年,表演技艺成熟的他被山庄安排参加永川国际茶文化旅游节,还到北京参加迎接外宾的表演,台下的掌声和中外嘉宾的赞美让他落了泪。“所有的辛苦与付出都是值得的!”陈应会成了永川的名人,有了更多的登台机会,这也更加坚定了他要成为一个好的长嘴壶表演茶艺师的信念。
也正是在这一年,在永川茶旅文化节上,陈应会结识了他生命中的贵人,重庆江风茶道掌门人魏自建。魏自建老师毫不避讳地指出,茶艺表演不仅要有外在的形式,更要有内在的文化支撑。陈应会深以为然,在魏自建的推荐下,陈应会到了杭州学习,成为“杭州太极茶道苑”第六代掌门人郑纯辉的弟子。
“杭州太极茶道苑”是全国茶馆中唯一被授予“中华老字号”的茶馆,被称为中国茶馆业的活化石。陈应会在那里不仅学习长嘴壶表演技艺,还读了许多茶文化方面的书。
“有时候连续半个月就练一个动作,我那时候非常不解,觉得很枯燥。但是,半个月之后,我发现自己真的有了很大的提高。”
“郑老师非常严格,每天会规定必须看多少页的书,还会随机抽查,不合格就会被处罚。”
虽然只有短短两个月的学习,但这两个月,让陈应会的身份发生了转变,他不再单纯是一个茶艺表演者,他更加了解了茶文化,这也使他离真正的“茶人”更近了一步。
茶文化传播者
回到永川,陈应会继续研习茶文化,他利用在重庆市经贸中等专业学校做兼职的机会,到该校的茶学专业课上旁听,陈应会笑称为“蹭课”。
2013年,他作为特殊人才被引进到该学校,成为了该校茶叶生产与加工专业的一名老师,陈应会完成了从舞台到课堂的华丽转身。
作为老师,陈应会培养出了一届又一届优秀的茶艺学子。
他有一套独特的教学方式,他把理论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们自己做ppt、备课、讲课,“这样能够锻炼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语言组织表达能力,我对学生的要求是不仅自己要懂,还要会讲解,同学们经常代表永川参加各种比赛,别人问,你就要答得上来。”学生们也没有辜负陈应会的期望,在各大赛事崭露头角,所获奖项不胜枚举。
茶学专业有别于其他专业,手工制茶过程中一刻也离不开人,要随时观察茶叶的变化,及时作出应对。手工制茶时,对老师和学生来说,没有上下课,甚至不分白天黑夜。
陈应会的学生回忆:“有一次陈老师的儿子烫伤,陈老师在把孩子送往医院包扎处理好之后已经晚上十一点多了。大家都以为他不会再来学校,便都松懈偷懒了起来,谁知回到宿舍就接到陈老师的电话,叫我们马上回教室。在教室门口,陈老师严厉地批评了我们,因为我们的疏忽,浪费了大量的原料。”陈应会对茶的敬畏、对工作的负责深深地影响着他的学生。
他每年都会挑选优秀学生远赴都匀、雅安、杭州、苏州等地学习手工制茶。他对学生倾注的心血也得到了回报。
他任教至今,指导学生参加每年的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手工制茶比赛,取得多名一等奖;指导学生参加每年的中国茶叶流通协会主办的“全国绿茶手工制茶技能大赛”,也取得多名一等奖、特等奖,还获得“优秀组织奖”……这些赛事的含金量高,使永川的茶学专业也在全国的茶学专业领域有了一席之地。而他个人,也先后获“重庆市茶艺技能大师”称号,被重庆市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局授权成立“大师工作室”,2017年重庆市职业教育学会授予“大国工匠、职教之星”,2018年团市委授予“巴渝青年工匠”称号……
目前,陈应会正带领着学生们准备参加即将在九月份举办的全国首届红茶加工制造大赛。
陈应会说:“教学之路道阻且长,我会陪着我的学生们,为永川的茶文化发展坚定不移地走下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