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 登陆 | 注册 | 留言 | 设首页 | 加收藏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品牌名茶 > 文章 当前位置: 品牌名茶 > 文章

距离中国茶跑出一个标杆性品牌,还要多久?

时间:2022-09-05    点击: 次    来源:网络    作者:佚名 - 小 + 大

在新茶饮这个名词正式诞生前,没有人想过其指代范围如此紧窄。奈雪、喜茶是新茶饮标杆,乐乐茶、古茗是创新者,蜜雪冰城、书亦烧仙草是下沉市场之光,它们都和「饮」挂钩,那「新茶饮」里的「茶」在哪里?

茶活在中年人的茶盏里,活在人情往来的推拉中。用业内流传的一句话来调侃,七万家中国茶企打不过一家立顿,茶到底怎么了?

这句话虽然此后被当事人出面澄清,但目前流传的基础版本是,中国约有7万家茶企,2016年出口总额为14.8亿美元,不及当年立顿的年产值30多亿美元的一半。

此外,中国茶行业「有品类无品牌」的现状也无法被忽视。龙井、普洱、祁门,这些骄矜尊贵的名字再响亮,如果不能打开年轻人的钱包,行业还是无法抵抗来自咖啡、奶茶的正面冲撞。

但中国茶饮市场的规模至少是咖啡的2倍。结合2022、2021多份中国茶饮市场报告显示,主要由原叶茶和现制茶饮贡献的市场在2020年规模就已经达到了4033亿元,预计到2025年,茶饮市场总规模将超过7000亿元。

所以,中国茶牌需要发声,需要被看见,更需要创新和改变。在奶茶、纯茶和咖啡的竞争、融合之战里,古老的中国茶似乎始终沉默不语,是年轻人不能接受中国茶还是茶牌们的步伐太过谨慎低调了?

按照咖啡、奶茶行业中已经跑出来的一些模型,赛道内应当是现制饮品、速溶饮品、预制饮品和原料(类似于咖啡的原豆)并存共融的状态。当下的茶牌们似乎也照此路径在发展,出现了三种典型方向——

其一,现制饮品下的茶室遍地开花,试图复制喜茶、奈雪的大店成功,这一思路基本源于

的「第三空间」模型,tea’stone、煮叶、隐溪茶馆、茶守艺是其中的代表性选手。但这些连锁茶室中也分化出专做场景化大店、亦或大小店结合的差异化打法。

其二,抢夺「类立顿」的速溶茶、袋泡茶市场。CHALI茶里、茶小空、fnf、Tno是其中的主要玩家,各家在产品设计、独家技术、营销能力上各有所长。

其三,预制茶饮品。这一部分市场长期存在,早期东方树叶打天下很猛,如今元气森林燃茶横空出世,但预制瓶装茶市场在这几年的消费浪潮中相对处于失声状态,暂不列入本文的讨论范围。

如果把目光投向目前消费者、资本最集中关注两大方向:现制饮品下的茶室空间和袋泡茶、速溶茶这两个大方向,可能更能够探寻出中国茶未来出圈的正确路径。

在立顿成为中国茶牌的心结之前,行业里对要不要把茶「标准化」这件事是有争议的。因为这种争议,茶叶市场似乎很难透明和高效。

从整个产业链条上来看,中国传统茶行业中存在明显的「三段非标」,分别在原料、生产和流通环节。

在原料端,传统茶园主要依靠人工种植和采摘。只有经验丰富的茶农用拇指和食指轻轻「掐尖儿」,才知道色泽、嫩度、成熟度刚刚好的茶叶是哪些。机器采摘在这一步的推广意义不大,甚至会对「好芽」造成损害。

采摘除了依靠人工判定,时机也重要。比如较为出名的「明前龙井」,就一定是清明节之前采摘的,这时的绿茶「芽叶」不分还比较幼嫩,滚水下去也容易出汤,属于摘早了没长好,摘晚了又有虫害,一定是需要集中人力在短短几天之内迅速摘完。

此外,茶叶种植很依赖自然环境和天气状况。比如今年的雨水落得晚了或少了,茶叶可能就长得不好,比如某片山头上半边种茶树,半边种果树,今年把果树砍了换别的作物,茶树的生长可能就会受到影响。

生产端的技术也是千差万别。半发酵、渥堆、煸炒等工艺的不同,决定了不同深加工工厂出品茶叶的区别。比如在速溶茶加工过程中,原料产地、规格和来源的不同,将导致有效成分和总浸出物含量上的差别。

流通环节也是如此。CHALI茶里CMO林川曾在采访中谈及,流通环节很难标准化,是因为茶叶基于自身等级、产地和分量的不同,单价往往相去甚远。

举例来说,已经出名的茶叶品牌,诸如明前龙井和普洱红茶,充分吃到了名头打响的红利,产业链条上游部分供应商并不愿意让利,价格、信息的不透明对他们来说是利益的独占和保护。

而对于更多非典型产地、非特级茶叶来说,产业链上的玩家反而需要一种标准化的处理流程和方法,加之高效的零售、流通环节,让茶叶最快地触达消费者。

总体而言,茶产业的「三段非标」决定了整体行业效率的低下,也给新品牌的诞生设置了相当高的门槛。当新茶牌想要进入市场时,它们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就是,供应链如何保证,成本如何降低,如何更加标准化?

在袋泡茶领域,立顿过往的经验或许可以借鉴。他们首先做到了让所有茶在理化指标、等级标准上保持一致,保证茶品可控,并且做到定价体系透明清晰。

指标、质量和等级的一致性是这么达成的:立顿红茶就是把诸如印度、斯里兰卡等不同国家的红茶进行拼配,这样既有效放大了各国茶叶的优点,又能弥补风味上的不足。其次,这种拼配茶只需要采购「碎茶」,在原料成本上明显降低。

在跑出来的新茶牌中,茶小空、茶里都是典型的袋泡茶选手,并且选取了口味更年轻化的拼配方式,突破了传统的红茶、绿茶和乌龙茶味道限制。

茶包的拼配并非没有讲究,关键在于定量配比上。几种物质按照一定比例拼配,才能产生增味、增香的效果,比如茉莉花茶中采用少量白兰花打底,花茶的香气就会更浓。

上一篇:县域“新”貌丨新疆墨玉:打造特色茶业品牌 带动村民增收致富

下一篇:老茶客荣获CCTV《品牌中国》重点推荐品牌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闽ICP备07500721号  |   QQ:3309388110  |  地址:福建省  |  电话:1345950863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