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一标准,消费更简单
“小罐茶要做‘最干净的茶’,他们对茶叶品质标准的要求,丝毫不亚于日本客户。”高碰来说。
小罐茶的茶品“质”成一格,从形、色、香、味等各个方面都有一套近乎苛求的甄选体系。小罐茶副总裁徐海玉介绍,仅拣剔这道工序,就耗费了很高的人力成本,如果加上上游合作伙伴在拣剔环节的付出,每公斤茶的人力成本就要200元。
高碰来抓起一把净茶,给我们算了一笔“账”:铁观音通常是七斤鲜叶制得一斤毛茶,而要成为“小罐茶”,根据对方的要求,必须经过4次人工筛选拣剔,拣掉茶梗、发酵不匀的叶片、粗老叶及非茶类夹杂物,色泽、整碎不一的茶也要挑出来。挑拣后,一斤毛茶只剩25~30%的精茶。成本之高,可见一斑。
除了依托合作伙伴现有的茶园基地、加工工厂等基础设施外,在2017年底,小罐斥资15亿元正式开工建设黄山中央工厂。据介绍,这家工厂是按工业4.0标准打造的现代化智能工厂,并致力于打造成一个创新基地与集多重功能于一体的公共服务平台。
“我们通过投资上游,建立更高的标准来推动上游进行现代化生产管理,从而推动中国茶传统生产方式的标准化和智能化升级。”徐海玉透露,未来小罐茶的所有原料,除了上游管控之外,在进入黄山中央工厂前,每批次都要通过两个机构的检测,而出厂的产品还要在国家茶叶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再检测。这意味着,一罐小罐茶要“过五关斩六将”,才能正式面市。
此外,从2018年开始,小罐茶还将组建茶园管理和茶叶自动化加工设备研发这两支专职团队。其中,茶园管理团队将负责在所有合作伙伴中推广生态管理方式,逐步将茶园转变为有机茶园模式,并在有条件的地方建立小罐茶的“五星级”茶庄园。按照规划,这些茶园将成为“可管控茶园”,再加上占比20%的自有茶园,一起构成小罐茶茶园基地的“版图”。
如此严苛的标准,从形成到实践,是小罐茶团队4年多来漫漫寻茶途程的成果,也是他们出发的理由。当他们深入中国名优茶主产区、踏遍茶山、尝过百家茶后,杜国楹才看清了茶行业这片“森林”的真面目:定位为农产品,有名茶,却无品牌;定位为文化产品,高高在上,不接地气。二者的共性是:无标准。
作为世界第一的产茶大国,中国拥有六大茶类、数千个品种,而由于自然环境、采制手法、贮藏方式等差异,又使茶产生千差万别的品质。其看似“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但对于大多数不懂茶的普通消费者来说,却是眼花缭乱,莫衷一是,而且,市场又普遍存在鱼龙混杂、价高质次等乱象,以至于茶行业在他们心目中似乎“水”很深:“买时分不出好坏,喝时程序太复杂,送时又没有明确价值”。
小罐茶既跋山涉水——通过携手名优茶大师,建立起好茶的认知标准;又豪掷亿金——通过制定严苛标准、建设现代化智能工厂、组建专职团队等,将标准推行贯彻到底,并承揽了平衡成本这项复杂琐碎的工作,这一切正是为了消除这些“痛点”。最终呈现在货架上的茶品,不论茶类品种,都是统一等级、统一品质、统一重量、统一价格,大大减少了消费者的选择顾虑,让茶叶消费变得更简单、更轻松。 第 1 2 3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