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古法煎茶制法的乌龙煎黑龙茶,在《茶经》中领悟了茶叶烘焙的真谛,寓贮于焙、既贮又培,以古代制茶技术为媒,焕发出乌龙煎传承中国茶文化经典内涵的品牌活力,成为备受爱茶人青睐的一款时尚饮品。
《茶经》记载:在唐代,烘焙茶叶的工具叫“育”,“以木制之,以竹编之,以纸糊之”,中间还有一层隔板,上面有盖,一侧开门。

明代茶人闻龙也曾在《茶笺》中写到:“安新竹筛于缸内,预洗新麻布一片以衬之,散茶于筛上,阖户而焙,上不可覆盖;盖茶叶尚润,一覆则气闷。须焙二三时,俟润气尽,后覆以竹箕。焙极干出缸,待冷入器以藏。”短短数语,已道尽茶叶烘焙存乎一心的匠艺细节:
1、茶底垫布烘焙,防止烘焦和碎叶掉落,发生烟味和焦味,均匀火温;
2、初烘时不能盖物,有利茶香保存而任由水蒸气逸散,机器干燥则没有此种优点;
3、焙茶后关门,可保持室内温度均匀且防止香气逸散,有助茶叶回吸室内香气。

烘焙,将茶叶含水量降低至4%—6%,防止茶叶品质劣变,去除茶叶青臭味及其他异味,增进茶香以提高茶叶品质;同时,使茶叶中所含氨基酸类与糖类脱水转化成香气成分,起到熟化、异构化、氧化及后熟等作用。
焙茶工艺的掌控,靠着茶师对茶叶含水量、老嫩程度以及香气、滋味、火候等感官判断,视茶叶的水分果胶质、重量, 透过烘焙器具的风、火、时间的互动关系,寻找并掌控酶促反应到所需要的色、香、味,激活茶性、呈现茶汤最佳品质:
含水量:含水量高的茶叶,初步烘焙时温度高些,时间上也略长;烘焙三小时后降温徐徐入火,焙出茶叶甘醇滋味。
老嫩度:茶叶粗老需中温烘焙,幼嫩则先以中高温烘焙4-10小时,再以稍微降温度烘2-4小时,去除苦涩而保留茶中香气,确保茶汤回甘醇爽。
紧纬度:茶叶外形紧结,宜中低温长时间烘焙;外形松散,则以中高温短促烘制即可。
香气:优质茶叶宜低温慢烘,春茶比夏茶烘温低,发挥和保持其香气和滋味,乌龙煎茶饮“春水秋香”独特品质的形成,就源于烘焙工序上对香气的精细把控。
滋味:茶叶滋味甘醇,先以中温烘焙4-6小时,次日以稍低温再烘焙2-3小时,防止高温使茶叶带熟味或火味而降低茶叶品质,影响茶汤口感。

火候:火候能影响茶叶的外形色泽及叶底汤色,弥补茶叶品质的某些不足,火候掌握恰到好处,能衬托特殊的香韵特征,俗称“茶为君,火为臣,君臣佐使”即是此理。
经文火慢炖烘焙,呈现出乌龙煎清亮透彻、流光溢彩的茶汤底蕴,茶焙后的负离子作用尽数唤醒茶水活性,香气也更趋于内敛、醇厚之佳境。
烘焙,体现了乌龙煎“源自高山、忠于原味”的茶韵本质,促进低沸点芳香物质挥发,将茶中苦涩因子转化为醇厚甘香,这也正是台湾乌龙茶烘焙工艺的优点所在。
好茶,不只需要好茶叶为基础,更需要好技艺去激活茶叶中的醇香品质。作为制茶工艺中极为关键的一环,茶叶烘焙最能体现制茶师的功力和技艺。

乌龙煎口感风韵独特,融清香、熟果香、浓茶香于一体,令人一饮难忘。这些层次丰富、醇郁茶香的形成,除了得益于台湾茶园自然馈赠的优质茶叶,也有赖于乌龙煎制茶师们的匠心烘焙、精制雕琢,才保留了乌龙煎品牌茶饮原味高山好茶的独到魅力。
“以手指月,手并非月”一杯好茶并非终点,上下求索之路漫漫。在一杯乌龙煎黑龙茶中悠悠品悟高山韵味,藉此找寻心灵的宁静归属,这才一杯好茶的真正意义所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