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设备助力大师技艺,科技让品质更稳定
中国茶的制作工艺非常复杂,每一款茶都有其不同的制作方法。在体验鲜叶采摘后,谢四十大师带领着探秘团成员体验了一番手工炒茶的艰难。“炒锅的温度很高,要注意手法”,“这款茶得炒三次、烘三次”……谢四十大师一边讲解,探秘团成员们一边体验,才刚刚翻了几下,很多人就已经大汗淋漓。
谢四十大师的黄山毛峰坚持采用三炒、三烘的传统技艺制作,和市面上其他的黄山毛峰有明显的不同。谢四十大师介绍说,高温杀青对工艺要求非常高,尤其是芽头,很容易就炒焦了。市面上很多黄山毛峰为了颜色翠绿、条形好看,所以放弃了高温杀青工艺,采用低温杀青后烘干。而经由谢四十大师监制的小罐茶黄山毛峰坚持传统工艺,形似雀舌而微卷,带金黄鱼叶,充分发挥黄山毛峰的香气、滋味,保留传统正味。

谢四十大师示范炒茶工艺
手工炒茶耗时耗力,难以实现规模化、标准化。在制茶车间,探秘团看到了现代设备高温杀青的便利性。通过自主研发的设备,不仅完美的模拟了黄山毛峰传统制茶三炒、三烘的技艺,同时实现了规模化生产和品质的稳定性。
谢四十大师介绍到:“黄山毛峰制作技能之所以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因为这项技艺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完全要凭着个人的悟性、花费时间去学习、钻研和亲自去做。传统的制茶技艺和经验是很关键的,我们说要‘看茶做茶’,生产过程中要看茶叶炒出来的老嫩度,看火候掌握,都需要随时去调整。”在整个生产过程中,大师每天都在工厂监督整个生产流程,还将根据天气、温度、原料的变化等实际生产情况,实时对工艺参数做出调整,确保每个环节生产出的茶叶都符合预期标准,从而实现稳定与规模化生产。
火候、手感、时间的掌控……制茶的每个细节都会影响茶叶品质的好坏。小罐茶与制茶大师合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将以往凭经验、靠手感的制茶模式,转化为可标准化、工业化的生产方式。归根到底,是对标准的精确设定、严格把控与科学运用,把这一道道在过去数千年里,只能经由手把手教授、一代代传承的制茶“手”艺,交由更标准、更精确、更有效率的现代机械化生产来实现。

谢四十大师介绍传统技艺与现代设备的结合
其实,每一罐春茶在生产过程中都融入制茶大师丰富的经验与技艺,除了制定严格的原料采摘标准外,制茶大师还要负责制茶工艺、审评筛查的关键环节全程监制,并与小罐茶技术人员共同把控生产流程,确保每一罐茶的品质稳定。 第 1 2 3 4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