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总是充满意义,情侣之间第一次告白,孩子第一次叫妈妈,第一次用学会用筷子吃饭,我们的生活时常会因为这些“第一次”而充满意外和惊喜。对一个品牌来说,第一次就意味着创新。创新的成本高,风险大,一般的品牌都会望而生畏,从而退却。小罐茶则不一样,它大胆革新技术,开设工厂,从无到有,从零到十个亿,这就是品牌创新的力量。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人民自力更生、发愤图强、砥砺前行,依靠自己的辛勤和汗水书写了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壮丽史诗。”近日,国家领导在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式上说。
改革开放让中国融入了世界,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工业国、第一大货物贸易国、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稳定器和动力源……从理论创新到实践前行,从物质富足到文化自信,从高质量经济发展到追求美好生活,在伟大复兴的征程上,中华民族创新求变,海纳百川,创下了无数个很牛的“第一次”,也让世界为之点赞。
正如视频里所说,第一次,是勇气,敢于打破即有框架的束缚,大胆尝试崭新的事物;第一次,是视野,在熟悉的思维中找到超脱常规的新思考范式;第一次,是挑战,没有规律可依循,没有先例可参考;第一次,总会面对质疑和嘲笑,任何一个新事物都会经历从被排斥到被认可的过程……但正是这些“第一次”,见证了中国的崛起,也让我们的生活日益美好!
第一次从无到有的勇敢尝试
19世纪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托马斯·卡莱尔说:“每一件伟大的事在开始时看上去都是不可能实现的。”哥白尼提出“日心说”时,所有人把他当疯子;特斯拉汽车上市之前,舆论普遍认为这是一个“愚蠢”的项目……
改革开放40年,每一个伟大的“第一次”背后,都付出了常人不可及的勇气和魄力。
第一次包产到户
1978年12月的一个夜晚,安徽凤阳小岗村的18户农民趁着夜色,走进一间简陋的农家茅屋。他们冒着巨大风险,签下了一份生死状。
这份按有18个红手印的联产承包协议约定,“我们分田到户,每户户主签字盖章。如以后能干,每户保证完成每户的全年上交和公粮,不在(再)向国家伸手要钱要粮……”
他们没有想到,这个普通的冬日夜晚,竟成了中国农村改革的黎明。如今,这份大包干契约被当成中国农村改革的“第一枪”,作为文物陈列在国家博物馆,编号GB54563。
第一位个体户
1980年年底,19岁的温州姑娘章华妹从当地工商部门领回了一张用毛笔书写、编号为“10101”的营业执照。这是新中国颁发的第一张个体工商户营业执照,章华妹也因此成为新中国第一位被官方认可的个体工商户。
章华妹还记得,早年自己在路边摆摊、大声叫卖纽扣的时候,“个体工商户”并不是一个光彩的职业。而今天, 全国个体工商户的数量已经突破6500万户,“当老板”“创业”已成为越来越多年轻人的第一选择。
2016年,已经是温州华妹服装辅料有限公司董事长的章华妹作为全国先进个体工商户代表,受到国家领导的会见。她说:“没有改革开放的好政策,就没有我。”
第一个经济特区
1978年,深圳还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小渔村。
正如《习远平:父亲往事》一书中所描述:“我看到地里干活儿的几乎都是妇女,当家男人多数跑了,逃港了。我看到深港两地的白昼:深圳这边,沉寂渔村,香港那边,繁华闹市;而两边的夜景,深圳这边,渔火昏暗,香港那边,灯光辉煌。”
如今,深圳已经发展成为一座国际化城市,以“开拓创新”为代表的深圳精神更是让世界看到了中国速度和改革开放的势能与魄力。
第一次放眼世界的开放吸纳
对内改革,对外开放。随着国门的重新打开,国外的新鲜事物不断涌入。进口食品和传统饮料一起出现在商店的货架上,肯德基爷爷的笑容不仅普及了“快餐”概念,还革新了中国人的用餐观念、管理模式。
开放也是改革,吸纳才能创新。
第一瓶可乐
1984年,美国《时代》杂志出了一期封面,一位中国年轻人拿着可乐站在长城上,标题是《中国的新面孔》。
这种“带有一股子草药味”的饮料,引得年轻人争相尝试。但也有人质疑:“中国的汽水就不能满足人民的需要吗?非要喝可口可乐?简直是卖国主义!”
幸而,随着改革开放的持续加深,人们逐步走出传统观念束缚,按市场需求和人民意愿发展经济成为大势所趋。
第一批进口家用轿车
喜欢郭德纲相声的人肯定都知道,《夜行记》里有这么一段:老郭用8毛钱一斤的价格收了一辆只有0.1排气量的进口轿车,开着它,带着女朋友五环一日游。
1979年前,老百姓出门靠自行车,路上行驶的汽车也都是公车,直到进口轿车被引入中国。拥有一台私人轿车被认为是生活富裕的标志,众多影视明星率先开了起来,“万元户”们也争相抢购。
第一部好莱坞大片
1986年,一部电影让中国观众震惊了。银幕上,一个身穿蓝色紧身衣的人缓缓飞过蔚蓝的地球,红色的披风在他身后猎猎飘动,这就是《超人》。
影片惊人的特效、磅礴的场景、宏大的想象迅速折服了中国观众,很快,影院门口排起了长队,甚至一票难求。这部1978年就在美国上映的旧片,成了中国人眼中真正的“大片”。
据说,当年《超人》在中国上映时还闹出过一场小风波。知名摄影师彭振戈当时还是中新社广东分社的摄影记者,他回忆说:“美国大片《超人》上映不久,很快就被禁了。据说经过政府内部争论以后,才重新上映。我立刻跑到中山五路,站在海珠路口,把镜头对着我早已观察好的儿童电影院的海报,把路中央的警察和来往的骑车的人流都拍进了画面。后来我给这张照片起名叫‘超人到广州’。” 第 1 2 3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