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叶大国中国距离茶叶强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小、散、粗放是中国众多茶企的特征,多数茶企处于小规模、分散经营的阶段,采用传统粗放经营模式,茶企普遍缺乏品牌意识。而小罐茶作为后来者,之所以能够迅速打开市场,就在于其集中化的生产方式,以及标准化和品牌化战略。

2016年下半年,小罐茶正式面市,甫一露面的小罐茶即吸引拥趸无数,在茶界、快消界成为现象级产品,通过小罐茶的创始人杜国楹的分享,我们将其成功秘诀凝练为四句话:
1. 以用户体验思维做产品
2. 以消费品思维去做营销
3. 以生活方式思维做品牌
4. 以商业文明思维做企业
围绕用户运营展开的五大运营分别是:产品运营、内容运营、活动运营、渠道运营以及数据运营。其中产品运营是一切运营的起点,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小罐茶是如何做的:
基于普遍性、高频的用户需求规律进行选品
中国有三个茶,第一柴米油盐酱醋茶,第二烟酒茶,第三琴棋书画三九茶。
第一种茶是农产品,第二种是日用消费品,第三种是具有文化属性的艺术品。分属三个不同的市场,农产品的大宗茶,消费者的品牌茶,发烧友喝的文化茶。小罐茶进军的是市场覆盖面最大、消费频率最高的品牌茶。
全国的茶叶种植面积四千三百一十六亩,产量两百三十万吨,产值三千六百亿。中国烟草的产值是一万三千亿,最大的是中华,产值一千两百亿,将近10%;中国白酒的产值是六千一百亿,最大的是茅台,产值五百亿,也占了将近10%;所以茶行业理论上也有机会出现占比10%的品牌,但是现在最大的茶企产值份额只有5.4%,并且全行业前一百名加起来还不足10%,可见茶行业还处于初级的状态,是一个大有可为的市场。
与此同时茶叶产业的整个产业链非常长,上游农业、中游工业、下游商业。上游是农民的问题,种植分散,门槛低;中游是工业化的问题,专业分工不足,小作坊加工点很普遍;下游则是品牌集中度低,品质很难区分,价格不透明。发现产业问题后,小罐茶的战略是:集约化、标准化、品牌化。

基于用户体验和消费场景来做产品
用户需求的痛点,是产品策略形成的依据。做产品要先了解消费者的认知。未来的消费主力是80后、90后在他们的眼中,中国茶被贴上了这样的标签:
老土,喝茶和时尚没有关系,比喝咖啡格调低,爱喝茶的都是中老年人;
麻烦,又要洗、又要煮、又要泡,喝茶的过程太复杂;
奢侈,一斤几十万,上百万的天价茶太多了,而且还分不出真假。
茶叶消费有三个场景:买、喝、送。买的时候面对太多包装、价格的茶产品,没有选择标准;喝的时候太繁琐,不方便;送礼送茶叶,没有明确的价格,很难衡量价值。
小罐茶的策略就是做减法,面对众多不懂行的消费者,给他更多的选择就是没选择。品牌厂商要用专业能力提前帮消费者做出选择,工艺、价格、包装都要统一,告诉消费者这个消费层次喝这个就可以了。
目前国内的茶行业,没有像“立顿”这样的强势的产品品牌,更多是品类品牌和产地品牌。例如西湖产地,龙井品类;安溪产地,铁观音品类;武夷大红袍,云南普洱,都是产地和品类。中国有十大名烟、十大名酒、十大名茶,小罐茶在十大名茶的基础上,根据今天消费者的喜好,最终筛选出普洱茶、大红袍、西湖龙井、铁观音、黄山毛峰、茉莉花茶、白茶、滇红八个茶品类。每种茶都来自原产地,寻找每一个品类中最顶级制茶大师的指导,小罐茶要制定的是茶叶的认知和体验标准。
对于不懂茶的消费者来说,更多选择就是没有选择,小罐茶用统一的标准简化茶的认知,统一包装,统一存量,统一品级,统一价格,统一茶具,让消费者闭着眼睛就能买。小罐茶的标准化设计基于对茶叶的消费场景的洞察,要把产品放在生活场景当中去思考痛点,给消费者最方便的解决方案。
小罐茶的小罐包装仅仅是一个表象,罐的背后是把所有的认知标准建立起来,小罐的设计是一个与众不同的解决方案,每一罐都充氮保鲜,一罐一泡,手不沾茶,兼顾保存、方便、卫生,并更具颜值和身份象征。
当下,中国茶企近十万家,茶叶品类数不胜数。名茶甚多,行业公认的第一品牌是谁?说不出来。为什么?没有权威的标准。六大茶类则各有各的标准,十大名茶各有各的说法,准入门槛低得无标准可言,价格体系无标准可以借鉴。连国标也存在诸多质疑,让消费者感到困惑。如何选茶?怎样简单轻松地喝到好茶?没有标准很可怕,建立标准更困难。而小罐茶却将此变成了创业的机遇,通过一己之力重新定义中国好茶,用标准化思维创新产品,用全新的方式来设计茶叶的消费体验,根据市场实际需求,精心寻好茶,精制好茶,让茶文化更加接近生活。
有了一个良好的开局,小罐茶正在乘胜追击,目前,投资15亿元的黄山智能工厂正在如火如荼的建设之中,让我们一起期待小罐茶早日实现其品牌愿景“让中国茶重新走向世界”扬帆远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