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寻找标准,寻找阳光
“黑森林”之所以暗无天日,很大程度上都是由于行业标准的缺失。什么是好茶?一千个人也许有一千种看法,消费者根本就得不到标准答案。一个没有标准的行业,不正如一片没有阳光的森林吗?
好茶没有标准,买卖不够透明,消费者怎么会有安全感?一个给不了消费者安全感的行业,又会有什么发展前景?
想在行业内得到发展,杜国楹首先要做的,就是制定出茶的标准。
“传统茶产业的人,大多是农产品思维,欠缺消费品的标准化思维。他认为这是标准的,但是消费者不认可这个标准。一个茶店里有一百个产品,价格都不一样,你让消费者怎么懂?”杜国楹解释道,茶行业的人都是专家思维,可消费者不是专家,许多茶方面的东西,他们不懂。
“不能因为我想喝一口好茶,就必须成为一个专家吧。”
消费者不懂这个标准,企业就要更加用心。找到最好的茶园,将茶品质的标准提炼出来,并清晰地告知消费者,这是一个现代茶品牌首先需要完成的。
没有标准,“寻茶小团队”就去寻找标准。他们相信,行业标准会像阳光,照亮这片”黑森林“。
最初的时候,他们想用有机,做成一个好茶的标准。
于是,他们从国家认证委的网站上找到全国十大名茶详细的有机茶名单,开始按图索骥。第一轮寻访,团队实际接触过的茶企超过了500家。
访专家,寻产地的过程中,杜国楹却感觉到了迷茫,因为有机的标准和概念,在中国相当模糊,对品质的加持力不足。
那就只能放弃了。
失落的杜国楹,仍然投身于寻茶中,幸运的是,新思路很快就出现了。
在拜访武夷岩茶的游玉琼大姐,杜国楹看到见她家墙上挂着一个牌子——“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武夷岩茶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
还有这个?杜国楹眼前一亮。
进行深入调研后,团队发现,这个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含金量很高。每位非遗传承人都是国家通过层层筛选认定的,来自每个知名茶品类,每种茶圈子相对较小,大家水平如何基本都心知肚明,所以一定是要服众才能被选上。
国家级非遗传承人,都是行业内的大师,想找大师合作,也没那么简单。
杜国楹的理念是,把复杂的事情简单化,做世界的中国茶。茶行业的产业链过于亢长,这无疑会增加行业内的乱象,他想把一切变得简单,让行业更加透明。加上杜国楹对打磨产品的执念,对打造伟大品牌的追求,这些无疑给苦寻出路的传统茶企打开了一扇新窗。
虽然也有很多人不理解,但绝大部分的制茶大师,对于小罐茶的创新理念,还是表示支持。福鼎白茶制作技艺传承人林振传与寻茶团队谈了两个小时就拍了板,“你们不要再去找任何人了,这个事我跟你们合作。”
而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技艺传承人王顺明更是百感交集地来了句“我等了你们一辈子!”
王顺明从事茶叶44年,一辈子都在跟茶打交道。在他看来,传统茶企业擅做好茶,从栽培、种植、管理、加工到检测……一系列工艺炉火纯青。
但传统茶企做不好品牌。老爷子一直遗憾于“始终没有让祖国的茶叶成为世界品牌”,所以当杜国楹说,要做世界的中国茶,王顺明激动到老泪纵横。
最终,杜国楹和他的团队找到了八大名茶的八位代表人物。八位大师,代表着八套炉火纯青的正宗传承制作技艺。用王顺明的话说,艺由师承,没有一个环节可以怠慢。
于是,也就有了“小罐装,大师作”小罐茶品牌slogan。
杜国楹在一个最难标准化的行业,巧妙完成了标准化的动作,虽然饱历艰辛,却还是拨开了这片“黑暗森林”,灌入了些许透亮的阳光。 第 1 2 3 4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