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如茶,茶如人生。茶叶的苦、乐、甘甜掺杂在人生的清水里,让人生有了更多的精彩。茶是包含在中国人的开门七件事之中的,然而,喜欢茶的人,嗜茶如命,而不喜欢茶的人,则嫌其口感苦涩。对于当下的年轻人来说,在小罐茶上市之前,他们当中有不少人对传承了数千年的中国茶敬而远之。因为,在他们的眼里,中国茶缺乏时尚之风,而且,那些繁杂的功夫茶、茶道,在现代化的快节奏生活方式中,也显得落伍了。
而小罐茶的上市,正在改变年轻人对中国茶的看法。作为“革新了传统的传统茶”,小罐茶在传统茶行业引起的反响就像一条鲇鱼砸入几百年平静池塘里,不,是大鲨鱼。它改变了产品形态,突破了一直以来茶作为农产品和文化产品的思维惯性,重新定义了茶与消费者,与采购商、渠道商的合作关系,提高了上游茶农的收入,还把商店开到一线商场,店面设计找的是苹果商店的设计师Tim Kobe,年轻、现代。
在这个品牌背后,是一个完全的茶行业“外行人”。这个外行人带领了一群“外行”的经销商——现有的300多家里卖过茶的不超过20家,但他们在这个几千年的传统行业里,创造出了一个火箭式攀升的品牌。

去年,小罐茶的创始人杜国楹在在TRACKER创新与《21世纪商业评论》主办的“2017 TRACKER创新大会暨年度TRACKER创新大奖颁奖典礼上,分别荣获“年度消费升级创新潜力奖”与“年度创新领袖人物奖”。
这个“外行人”,就是杜国楹。
在品牌、销量火箭式攀升的背后,杜国楹说,为了做小罐茶,他用了四年,找到好茶,做好设计,一片茶叶还没卖出就花了七千万。仅仅是翻遍全中国的所有茶产地,就翻了三年。
杜国楹和他的小罐茶团队刚开始想定位于“有机”,访专家、找茶原料产地后却发现,有机的标准、概念在中国相当模糊,对品质的加持力不足。这给杜国楹带来了许久的困顿。
一次,杜国楹寻访茶产地,“在武夷山一位大姐家看茶园,离开时偶然看到桌子上有块牌子:‘大红袍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制作技艺传承人(以下简称非遗传承人)’”。“我们那个时候已经调研茶行业一年半了,才知道大部分中国名茶制作工艺,都有非遗传承人这个标准和评选称号。(笑)”深入调研,团队发现,这个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是非常有底气的,“含金量很高”。每位非遗传承人都是国家通过层层筛选认定的,来自每个知名茶品类,每种茶圈子相对较小,大家水平如何基本都心知肚明,所以一定是要服众才能被选上。
非遗传承人代表着国家对这个制茶技艺的最高认可,它可以成为一个好茶的标准。小罐茶团队又用了一年半时间,与不同茶种不同级别的非遗传承人沟通,“我们在挑他,他也在挑我们”,最终确定了名茶产区的顶级制茶师傅(非遗传承人),进行合作。这个合作既包括供应茶源,也包括更深层次的合作。

“做中国好茶,做好中国茶”,这是小罐茶团队的初心。不能让中国茶这样好的原料和市场白白浪费,不能让外国品牌蚕食中国市场,不能让“中国制造”代替“中国质造”。即便知道中国茶有庞大的空间,让创始人杜国楹能够一展拳脚,但也不可否认,这是一场庞大的赌注,值得投入人生下半场的全部专注。小罐茶的野心不仅仅是立足中国,更是放眼世界。但只有揭开中国茶文化的枷锁,让它融入到今天主流人群的生活场景当中去,才能机会重新走出国门。如果连年轻人都不能爱上茶,那更别指望它真正走向世界,更不可能让我们的传统功夫茶走进他们的生活。作为茶文化符号输出的不应只是中国的某个茶产地、某个地理标志,而是通过品牌来输出产品和文化。
不改初心,就是一种坚持,就是一种坚守。杜国楹和他的小罐茶团队在创新中国茶的道路上坚持着,坚守着,他们在努力向着他们心中的美好愿景——让中国茶重新走向世界舞台奋勇前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