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茶叶种植“三八线”,河北太行山种出优质茶-资讯-中国好茶网
茶叶推广 - 资讯 - 突破茶叶种植“三八线”,河北太行山种出优质茶
突破茶叶种植“三八线”,河北太行山种出优质茶
 
资讯  加入时间:2018/3/3 16:23:19     点击:14551

奔赴江南求“真经”

  张占义的生命开始进入“茶时间”。

  他找来《中国茶经》《赵州志》《灵寿县志》等各种资料开始补课,走访调研。“我来农科院之前一直在灵寿工作。听说西门村1977年曾试种过1亩茶树,我就翻山越岭去了解当年失败的经历。又走访了赵县高级农艺师何英敏,了解他在1995年从黄山引茶50株种不活的情况。”老张又听说太行深处车轱辘坨村长了棵一两人抱不过来的“大茶树”,就兴冲冲赶过去,结果一查《中国植物图谱》,发现这树叫流苏,连茶科都不是。

  当年9月份,张占义拿着净慧法师的介绍信,远赴江西云居山,花了1000多块钱“领”回来2万株攒林茶茶苗,分别种在灵寿县五岳寨、农科院院里等6个点,连花盆也用上了。

  然而经过一冬,2万株茶苗几乎全被冻死。

  “决心是决心,真正干起来,还是要按科学规律办!”谈到初次挫折,张占义一脸严肃,“搞‘南茶北移’,只学点皮毛,没有严密的理论支持是很难成事的。”  

  茶是“南方嘉木”,不仅好品种在南方,最好的种茶技术也在南方,要取“真经”,还得南下。

  1998年阳春三月,张占义一行背着《灵寿县土壤志》南下,来到位于杭州的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取经。

  “我问:‘能干吗’?老吴逗我:‘有点难!’”张占义追述往事。时任茶叶研究所土肥室主任吴洵研究员听说他要在河北搞“南茶北移”,当头先泼了冷水:“‘南茶北移’那是多少专家学者梦寐以求的事,到目前也只能北移到崂山、泰安一带。你又不是学农的,能搞成吗?”

  业界一个普遍的看法是,茶叶生产“过不了黄河”“突不破三八线”——北纬38度线以北无法有效生产。

  “倔劲”又一次扭转了“形势”。言谈中看着张占义“意志坚决”,非干不可,吴研究员也就“转”了话锋,开始支招。

  “什么事,你若铁心要干,人家原来不支持,也可能转而支持。人家观望、不支持,多半是你的原因——你自己犹豫,不坚定!”不愧是老宣传部长,老张边讲边给记者总结“规律”。

  满肚子“茶经”的吴研究员告诉张占义,其实现代条件下北方种茶,“说难也不难”——最基本满足两条:一,要有酸性土壤;二,冬天越冬不能冻死,气温不能低于8℃。“你们河北省农科院蔬菜研究所日光温室不是搞得挺好吗,这个技术嫁接过来能保证茶树不被冻死。”

  “专家就是专家!听到这里我开始觉得有戏了。”张占义描述当年“取经”获得突破,脸上浮现出兴奋,“我在灵寿当过管农业的副县长,知道太行山区有不少酸性土壤,加上我们所里的大棚技术,基本条件满足了!”  

  吴研究员送给张占义几本小册子,还推荐了一批茶叶专著,并表示愿意受他“遥控”——碰到问题随时来电话。

  《制茶学》《茶叶加工学》《茶树栽培学》……张占义又去了浙江农大,几乎买下所有与茶相关的书籍。

  种植条件基本具备,又有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这座大“靠山”支持,返回河北,张占义一行已是信心百倍。

艰难突破“三八线”

  1998年3月30日,一批两万多株“龙井43号”茶苗,从温润的杭州落脚到北纬38°45′的巍巍太行山深处。

  然而老天似乎有意作对,第二天竟然下起了大雪,半尺多厚的雪把茶苗都埋起来了。

  “这还不把小茶苗给冻死!”望着白茫茫一片,张占义大惊,赶紧抓起电话向吴洵“求救”。吴研究员告诉心急如焚的张占义,自己在山东也碰到过这种情况,先别慌,过几天雪化了,太阳出来绿叶不打蔫就没事。

  两天后,雪化了,茶苗在阳光下重展翠绿,没有打蔫。

  一场危机总算过去了!

  不久,春天的脚步让山上万物开始复苏了,和煦的太阳让老张悬着的心稍稍放下些。但紧接着又冒出了新问题:草绿了、花开了,眼看“五一”都到了,可茶树就是不见动静。

  饭吃不香、觉睡不稳,张占义又慌了:“不会是死了吧?”

  但电话另一端的吴洵一句话让他释然:“现在温度还不够高,茶树要等到日平均气温在10度以上,芽才开始萌动。

  果然,随着山上气温升高,小茶苗开始长新叶了。夏天,张占义度过了一段相对“平静”的时光。

  可到了10月26日,又“出事”了——管护茶苗的员工打电话给张占义,说大山里霜降早,有些茶苗打了蔫。

  原来,因信奉“高山云雾出名茶”说法,这批茶苗种在海拔1200米高处,无霜期短。

  看来不能照搬南方经验!张占义赶紧重新选址,把茶苗移到海拔700多米的漫山林场。

  从此,这个不断扩容的山谷茶园成了张占义搞“南茶北移”的“根据地”。

  茶园临近风景秀丽的太行山五岳寨国家森林公园和漫山花溪谷景区,与五台山隔山相望,抬头可见近在咫尺、海拔高达1900多米的五岳寨主峰,一条溪流从旁淙淙流过。当石家庄陷入雾霾重围的时候,这里空气质量往往是“优”。

  农科院蔬菜大棚技术派上了用场——11月寒冬来临前,张占义搭起1.2米高拱棚呵护这些来自南方的娇嫩小苗。

  冻害控制住,可问题还没完。不久,茶苗又突然死了好多。张占义电话打向杭州,吴洵一听描述,乐了,说“这是热死的”。

  原来,工人为了保温,将拱棚捂得严严实实,中午温度突然蹿高,茶树就活活闷死了。

  吴洵叮嘱他们在棚顶上开些小窗,不时通风,监测温度。

  “冷了不行热了也不行!”就像侍弄月子里的婴儿,张占义住在茶园旁的简陋小屋里,心随着茶苗的长势时喜时忧,也终于摸清了这“南方娇娃”的脾性。

  几经折腾,茶苗生长慢慢走上了正轨。

“不小心”种出高档茶

  看着这些南方精灵展芽吐绿、生机勃勃,张占义从最初的“被迫”接活到慢慢对种茶着了迷,一年大部分时间都在茶园旁的临建房里度过。

  种茶是一个“先苦后甘”的过程。经过了4年漫长的汗水浇灌和忧心等待后,张占义的茶园出茶了,定名为“太行龙井”。

  2001年7月14日,这一天老张终生难忘——那是在举国欢庆北京申奥成功的第二天,“南茶北移”科研项目也迎来了“历史性”大喜事,顺利通过权威专家组的技术鉴定。

  “该试验的初步成功,使我国茶树栽培北限又向北推移,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为北方山区种植结构调整、发展生态农业提供了新思路。”张占义一字一顿背出鉴定内容。

  这一年,张占义已到了退休年龄。

  至此,没人再嘲笑张占义搞“南茶北移”是“等天上掉馅饼”了,但接踵而来的是质疑“太行龙井”的品质:谁不知道龙井出在杭州,碧螺春出在苏州,那里的自然环境是“人间天堂”,张占义还想在太行山上出名茶,真想上天了!

  “绿润、匀整显芽,绿明亮,栗香浓郁,浓醇、鲜爽回甘,绿亮、嫩匀成朵”,2002年,农业部茶叶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出具的权威检验报告,打破了“太行山上出不了好茶”的预言。

  绿润、明亮,栗香浓郁、回甘……依据《中国茶叶大辞典》,这都是用于评价高档绿茶的字眼啊!

  “太行龙井”的品质好到张占义自己都有些意外。

  传统观念中,好茶都产自南方,这“太行山上出好茶”是咋回事呢?

  “理论上,越往北绿茶品质越好,越往南红茶品质越好。”今年79岁高龄的吴洵研究员,形象地阐释“北方能产好茶”的科学道理,“北方日照长、昼夜温差大,一旦茶树靠大棚等设施解决了‘活下来’的问题后,茶叶品质就完全有可能超越南方。这好比东北大米,植历史没有南方长,但米质普遍好于南方。”

  吴洵是“太行山区茶树引种鉴定及设施栽培技术”项目鉴定测试组组长,仍清楚地记得17年前上太行鉴定“南茶北移”的情形,对老张的“倔劲”印象深刻。

  “好茶讲究‘两高一低’,高氨基酸、茶多酚,低咖啡碱,咱太行龙井氨基酸含量远高于西湖龙井,耐泡。”在茶园塑钢搭就的简易办公室里,已是“种茶专家”的老张边讲“茶经”,边现场烧水泡茶,果然香气四溢。

  “我去送检,农业部茶叶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工作人员很纳闷——茶叶里咋检不出敌敌畏、滴滴涕、乐果等任何一种农药残留呢?!”老张倔强的脸上写满自信、自豪,指着检验报告上写着的“未检出”对记者说,“我摸出了一套绝对环保的独家杀虫技术,茶叶是‘真绿色’。”

  “太行龙井”一进入市场就占据了中高端,每斤卖4000元左右,好的年份能卖到6000元,主要靠口口相传。

  那一年,从省级到中央媒体纷纷上门采访,报道“南茶北移”再获突破、跨过“三八线”、改写了河北种茶史的消息,上了电视的张占义一时成了“名人”。

第  1  2  3 
上一条:南靖茶产业公共品牌、LOGO和广告语征集初审结果揭晓 34件作品入围
下一条:元泰茶业古树红茶、茉莉红茶、永泰红茶入选北京百茶研究院
没有相关信息


精彩图文

最新新闻推荐
经典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