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人跟你说河北太行山也产茶,而且是好茶,你可能会觉得是在说梦话。
因为“茶者,南方之嘉木也”,唐代“茶圣”陆羽的《茶经》开篇就写道。种茶产茶,自古就是南方的事。
但现在,在北纬38度以北,几百亩优质绿茶已生机勃勃地植根河北太行山。
更令人想不到的是,打破“产茶不过黄河”魔咒,突破茶叶种植“三八线”的,竟是由一位原本对种茶一无所知的“门外汉”半路出家完成的。

▲小图:2017年9月张占义在茶园里研究茶叶,背后是海拔近2000米的太行山五岳寨主峰。茶园紧邻五岳寨国家森林公园和漫山花溪谷风景区,有山有水,环境优美。大图:离张占义茶园八九公里的美丽磁河边,东寺岭村盘龙湾茶叶种植合作社茶园沿着河谷分布,已发展到120亩。
新华每日电讯记者谢锐佳摄
新华每日电讯记者谢锐佳、王洪峰、任丽颖
季春时节,河北灵寿县太行山深处,一垄垄碧绿的茶树沿着河谷分布,今年第一波春茶开始采摘了。展翼茶叶专业合作社管理负责人刘振清轻抚着茶树的嫩梢新叶,喃喃地说:“要是老张还在,也该在茶园忙活了!”
“老张”叫张占义,太行山上能产茶,靠的就是“老张”。
“茶者,南方之嘉木也”,唐代“茶圣”陆羽的《茶经》开篇就写道。种茶产茶,自古就是南方的事。
尽管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始引种后,中国茶叶种植有所北移,但始终无法有效突破“崂山——泰安”这条“三八线”。
不过今天,在“老张”的“鼓捣”下,这条线已北推200多公里,近千亩、一垄垄绿油油的茶树奇迹般地出现在太行山上,产出的还是氨基酸含量比一般南方茶高出很多的优质绿茶!
张占义,原本对种茶一无所知。这位半路出家的“门外汉”,为何能将“南方嘉木”引上太行,让茶树植根燕赵大地?
故事,还得从20年前讲起。
喝杯茶“喝”出一个科研项目
本无“茶缘”的张占义,临近退休,也没听说河北能种茶。
偏偏,茶找上了门。
1997年,时任河北省农科院蔬菜花卉研究所所长兼党总支书记的张占义,和同事到赵县柏林禅寺推销草坪草。
因为帮助解决了寺内树木病害难题,方丈净慧法师邀张占义一行品禅茶以示谢意。
“好茶!”客人异口同声。净慧法师介绍说,他们品饮的是佛教名茶“赵州茶”。
法师介绍,“赵州茶”产自江西永修县云居山,因与林木混杂相生,也叫攒林茶。相传云居山真如寺的“赵州茶”,是留下著名偈语“吃茶去”的唐代名僧从谂禅师从赵州移植过去的(从谂曾常住赵州柏林禅寺,又叫“赵州和尚”),佛教界一直有把“赵州茶”引回燕赵种植的愿望。
为“请”回“赵州茶”,1993年4月,时任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净慧法师专程赴江西云居山背回90棵攒林茶茶苗,栽于柏林禅寺,可惜没能成活。
“你们是搞农业科研的,请帮忙把‘赵州茶’从江西引回燕赵!”面对省农科院专家,净慧法师“下了任务”。
彼时,56岁的张占义刚调到省农科院工作。此前,他教过书,当过公社书记、县委常委、宣传部长,还在太行山区灵寿县做过8年主管农业的副县长。
“茶倒喝过,但哪里知道怎么种茶!”从门外汉成为太行“种茶专家”,转眼20年过去了。去年秋天,在河北灵寿展翼茶叶专业合作社茶园内,76岁、满头银发的张占义,声音洪亮地叙说往事。
那次临走之前,老方丈还送了二两禅茶。张占义以为法师只是说句玩笑话,也没当回事。
没想到,回到石家庄,净慧法师的电话也追了过来,张占义只好含糊应付着,心想着再拖两个月也就过去了。
不曾想,法师电话一个接着一个,认准老张了:“我是瞎子牵驴不松手!我看你有股‘拧’劲,你能行!”法师既鼓励又“激将”:“你这小小年纪怎能这么没志气?”
“其实,我早不是‘小小年纪’了,那年都56岁了!”张占义言谈中,仍对净慧法师的执着心生“敬畏”。
躲是躲不过了!张占义转念一想,方丈认准自己,其实是认准自己背后的力量——省一级最高农业科研机构这块“招牌”。自己虽然对种茶两眼一抹黑,但周围有的是农业专家。
更重要的是,如果试验成功,这项技术也能造福农民啊。
在净慧法师的执着“追逼”下,张占义的“倔劲”也被激发出来了:干吧!
“院长说,‘你糊涂啊,你本身不是学农的,这事你干得了吗?’”张占义找院领导,领导起初并不支持。
不过,看着张占义已下定决心,听了他列出的可行性“论证”,院长转而表示“可以一试”。
趁热打铁,张占义向院里提交了“‘赵州禅茶’的恢复和应用研究”项目书,获得每年8000元的“最小”项目经费。
4人的课题组是凑齐了,但也有不少人等着看笑话:张占义你一个政工出身的,要搞“南茶北移”?等着天上掉馅饼吧!
张占义“倔劲”又上来了,暗暗下决心要争口气,“吃”到天上的“馅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