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企新闻 - 新闻 - 茶论|“老朽”中国茶业的现代化和年轻化 |
茶论|“老朽”中国茶业的现代化和年轻化
新闻 加入时间:2018/8/22 8:22:48 点击:7026 |
|
李会军:长沙龙企投资等多家公司合伙人。湖南省金融办、经信委、商务厅、长沙市经信委特聘专家;曾担任某主板上市公司总裁。 写下这个题目,就感觉这个题目有点大,但也感觉必须从这里写起。
国际巨头星巴克的折戟 一个不好的消息一直萦绕在我的大脑中:《星巴克进军茶饮失败关闭旗下所有Teavana茶店》。这则消息我最早见于腾讯新闻,原文如下“今年早间消息,星巴克已宣布,将关闭旗下全部379家Teavana茶店。这意味着该公司进军茶饮业的计划以失败告终。” 文中也提到“2013年10月,星巴克斥资6.2亿美元收购了茶饮品牌Teavana,以丰富其产品组合,并宣布将在5到10年内开设至少1000家茶吧。 ”让时光回到1983年,星巴克的创始人舒尔茨在意大利,突然灵感迸发。在意大利街头的两个小小浓缩咖啡吧,他“发现了咖啡吧的仪式感和浪漫风情。它们是如此普及,如此美好生动。每一家都有自己的特色,但又有共通之处:顾客之间的熟识和相知,他们彼此非常了解,而那个咖啡师傅则以其特别的天赋进行着完美的操作”。 从卖咖啡豆到卖浓缩咖啡+咖啡伴侣(牛奶),从卖产品到卖情怀和情结,从卖场到生活和工作的第三空间……星巴克成功了! 但藉由咖啡的成功到30年后收购茶饮品牌Teavana,却又不得不于4年后宣告失败。他们将原因归于,“这些茶店大部分位于美国各地的购物中心内,而近年来由于电商和折扣零售商的竞争,美国的大型商场经营陷入困境,客流量日渐减少。 ”真的是如此吗?还是星巴克的舒尔茨们的洞察力和创造力已经错过了这个时代?
茶业如此不好做吗? “作为一个产茶大国,同时零售规模达千亿级的市场,居然没有什么响当当的茶叶品牌,二三十亿的年销售额已经算是大规模的茶企,更遑论年销300亿,简直有点痴人说梦的幻觉。 “而在地球的另一端,在根本不产茶的英国,一个‘立顿’的年销售额就近三百亿,所以业内有‘八万家茶企不及一个立顿’的自嘲,无奈也无力。”(见《茶行业必读!打造“中国立顿”年销300亿?这六件事不得不做》,网易科技2017-02-06) 立顿做了什么?立顿做对了什么?立顿正在做什么? 百度百科是这样描述立顿的:“立顿”是全球最大的茶叶品牌。立顿的宗旨是光明,活力和自然美好的乐趣。汤姆斯·立顿是这一品牌的创始人,1890年他正式在英国推出立顿红茶。他的广告词是“从茶园直接进入茶壶的好茶”(Direct from tea garden tothe tea pot)。 每个茶人都知道,立顿成功的基础是通过采用拼配茶的做法借以实现规模化、标准化、工业化的生产,突破了传统茶叶对口感、产地等方面的诸多要求,奠定了立顿全球化品牌发展的基础。……由于是标准化生产,独特的包装形式使得立顿茶包可以像普通的快速消费品一样,进入现代零售渠道体系,而这一点恰恰是中国茶叶企业当前无法做到的。 除了标准化,“除了上乘的产品质量和坚实的品牌基础,立顿从未放慢了解消费者、与消费者建立沟通的步伐。”立顿品牌负责人说。 立顿的市场机会就存在于现代都市年轻的人群中。他们积极向上,喜欢流行文化,注重健康,在朝九晚五的忙碌生活中奔波游走,与生活、工作伙伴分享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当前蒸蒸日上的互联网应用、人与人之间情感联络的需求都是立顿所看重的。作为核心产品,立顿茶包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办公室饮品,我们力图在情感层面与办公室白领群体更深入地进行沟通。”立顿发现,现代化都市里到处都是繁忙的白领,他们虽然收入颇丰,但是工作紧张;虽然想经常与朋友联络,但办公室生活占据了他们的大部分时间。立顿将红茶作为朋友与朋友联络的纽带,通过美好、轻松的办公室下午茶时刻拉近同事之间的关系。 ——从产品标准化到定义消费场景,到情感化、社交化营销,立顿给我们中国广大茶人什么启示? 第 1 2 3 4 页 |
|
上一条:让更多人喝到大师茶,小罐茶解决非遗大师多年困惑 下一条:中国在澳大利亚举行茶推介会 宣传推广茶文化 |
|
没有相关信息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