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企新闻 - 新闻 - 茶论|“老朽”中国茶业的现代化和年轻化 |
茶论|“老朽”中国茶业的现代化和年轻化
新闻 加入时间:2018/8/22 8:22:48 点击:7024 |
|
如何创新才能做到现代化和年轻化? 看了太多中国茶企的创业和发展故事,总觉得有点“虚”,有点“炫”,有点“急”。 我想,是否让我们从“贡茶”、“皇家用茶”等虚幻的现代人和年轻人都并不买账的品牌联想中走出来,让茶本身回归到最起码的药用价值和生活的一部分中来,回归到“柴米油盐酱醋茶”这开门七件事的角度上来; 是否让我们摈弃掉一些故弄玄虚、故作神秘的所谓茶文化,使茶真正成为“以茶会友”的载体和创造生活、工作情景和情趣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是否让我们几千年的从小农和血亲意识中走出来,真正站在中国茶为社会、为人类做贡献的角度,真正研习和实践几百年来现代商业文明的经验和成果,用现代商业基于诚信和契约的共赢交易结构去重构产业链上的利益相关方,共同分享、共同创造。 问题就是最好的机会。作为一个外行,想从三个方面共9个问题与广大茶人探讨: 1.从关注做多茶到做好茶 1)原料如何保障? 诚信和信任是商业社会的基础。如何让消费者信任我们的原料是第一关键问题。 绿色有机是挂羊头还是真有机?如何通过制度和市场两个维度真正促进绿色有机增加辨识度,高质高价,而不是“劣币驱逐良币”? 2)是否需要保障口味均一? 基于茶企的用户细分和市场定位,我们如何保证和保障?即使是想作为一款区域品牌,或唯一产地品牌,那么如何保证春、夏、秋茶口味均一? 既使不能保障口味均一,或者不需要保障口味均一,那如何做到让客户一直信赖我们的产品? 3)有没有可能、需要或不需要实现产品和生产标准化? 没有产品的标准化就不可能实现生产的标准化,没有生产的标准化就不可能做强做大。 如果说小罐茶实现了一定意义上的标准化。那还有其他形式或方法上的可能性在什么环节创新实现标准化吗? 破壁茶、沫茶是一种标准化产品和生产的方向吗?
2.从关注茶本身到关注喝茶的人 1)谁是客户?或客户是谁? 谁在买茶?谁在喝茶?为什么是他在买和喝茶? 2)客户的价值认知是什么?什么样的产品和服务体现这种价值和他的身份认知和认同?产品如何有效创新? 美国的星巴克、肯德基、可口可乐等产品快速席卷中国大地,很大程度虽然是中国年轻人向往美国文化,但不得不说的一个因素确实是现代商业社会的工作和生活的“快”、“便捷”、“直接”的体现,那中国人对茶讲的“慢”、“静”、“沉淀”、“含蓄内敛”的认知价值真的过时了吗? 在搞清楚客户到底是谁的情况下,更要了解客户为什么认为“茶”重要,基于用户认为的重要性进行产品创新的突破口在哪里? 3)什么样的方式会使客户会产生愉悦,进而产生消费的持久动力? 是口感的愉悦还是消费过程的好玩和愉悦?是冲泡过程的体验还是包装的惊艳?如果不是,那是什么?或者还需要重新构建什么? 3.从关注喝茶的人到关注喝茶的场景 1)他为什么要喝茶?他在什么情景下一定要喝茶? 或者茶能够为他创造一个什么样的意境?茶楼的老茶友带新茶友是一种场景,他承载了老茶人将到了一定年龄的不再年轻追求传统文化的新人带入传统茶文化圈子的一种不言自明的潜意识,承载了茶作为老茶人与比他年轻一些的新茶人的社交载体的功用,承载了新茶人向世界宣告他开始“慢”、“静”、“沉淀”、“含蓄内敛”生活的开始…… 我们的目标客户又为什么要开始喝茶?在什么情景下要喝茶? 2)作为一个社会人,茶在什么样的情景下会让他在他的社群(圈子)中更加强化他自身的身份认同?我为什么要喝茶?我喝什么样的茶?我用什么方式喝茶? 针对用户细分和市场定位,我们应该如何设计产品品类、价格组合,特别是设计更加能够彰显用户身份的消费场景。 很多茶企已经开始尝试企业定制茶、指定茶树和茶山等,使客户有被尊崇的感觉,这种方式或情景如何与产品、服务、价格等系统设计? 第 1 2 3 4 页 |
|
上一条:让更多人喝到大师茶,小罐茶解决非遗大师多年困惑 下一条:中国在澳大利亚举行茶推介会 宣传推广茶文化 |
|
没有相关信息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