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对花,姐对花,一对对到田埂下……”在著名黄梅戏艺术家严凤英经典唱曲《打猪草》吟唱声中,安庆市罗岭镇迎来了新一季的花茶采摘季。金秋已至,当地的村民成群结队,提上竹篓,哼着黄梅小戏,菊花地里采摘忙得不可开交。这个“三分山水三分田,还有一分是庄园”的小镇,曾因黄梅戏发源地而被人所熟知,确也因为交通不便、位置偏僻,发展受阻,成了贫困之地。如何把摆脱穷帽,过上小康生活?罗岭镇在不断地摸索中,走出了一条文化传承与产业发展为一体的脱贫致富路,书写乡村振兴新篇章。
产业谋划破脱贫难题
“丢下一粒‘菊花’籽,发了一颗‘脱贫致富’芽”
“等到了秋天,这里会变成一片金黄,那我们老家该多美啊!”2017年,滁州学院朱双杰博士和安徽农业大学教授妻子董丽在老家罗岭镇妙山村的田间行走时的一声感慨,激起了妙山人心里的产业脱贫梦。随后,朱双杰夫妇开始尝试将金丝皇菊引进妙山村,“丢下一粒‘菊花’籽”,提出了菊花产业带发展的新思路。
农村劳动力流出人力资源缺失、田地利用率低沦为荒地、传统农业产量受限附加值低……缺人、缺地、缺资金、缺思路,一直是制约农村发展的“瓶颈”,农村发展一度陷入穷者越来越穷、富者带不动的困境。金丝皇菊种植产业的发展经历了3年,碰到过乡村发展产业的诸多难题,却依旧在罗岭萌生出“脱贫致富”芽。
以产业“造血”,撼动贫困根基。
妙山金丝皇菊的发展,积累了罗岭镇谋发展、求质变的成功经验,以产业扶贫作为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抓手,结合镇情、村情,积极谋划、做大做强以黄梅杭白菊、妙山金丝皇菊、林春兰花茶、姥山黄金芽茶等为主导的特色产业项目,整合资源,以优化供给、提质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扎实推进贫困地区特色产业发展,破解贫困地区发展难题。
在多年的尝试和技术试验下,妙山村金丝皇菊种植从最尝试种植的30亩扩大到了120亩,吸纳了30余户村民参与种植,2019年年底项目分红达18万元,2020年预计产值将达到80多万元,产业脱贫之路前景大好。
激活资源促产业兴旺
培育“特色产业”,打好发展“三张牌”
2019年,菊花加工储藏库建设扶贫项目获批建设、安庆市七彩黄梅菊花合作社成立,2020年“七仙黄梅”商标问世……黄梅村率先迈出了罗岭镇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特色产业脱贫步伐。
罗岭镇将产业发展作为壮大集体经济的主要方式,探寻决战脱贫攻坚、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突破口,积极用好优势资源,发掘“沉睡资源”,培育发展“特色产业”,加大产业扶贫力度,带动贫困户脱贫增收致富,推动村级集体经济破题发展。
整合“优势资源”,在主体带动上下功夫,打好“互惠共赢”牌。2013年,黄梅村看到全村土地优势资源和个人种植收入不高的情况,决定将全村3700亩土地全部流转到村委会,再向产业大户、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集中,通过专业化、集约化和规模化经营,提高土地单产和效益,打出了第一张以土地流转发促发展的“好牌”。按照这一发展思路和发展模式,罗岭镇强化招商引资,引进采摘类现代农业企业5个、家庭农场5个,成立合作社30个,其中国家级合作社企业1个、省级农业龙头企业1个,市级龙头企业2个,特色产业扶贫基地7个,流转耕地近1.46万亩,带动全镇贫困户1051人致富增收,切实实现了发展生产带动了一批、吸纳就业带动了一批。
唤醒“沉睡资源”,在规范管理上下功夫,打好“提质增效”牌。“我们常年在外,自家的地都荒掉了,去年我们把土地流转给了村里种植菊花,现在荒地倒‘生’了金子,我们在外也能拿租金。”2016年脱贫户汪菊荣谈到自家的田地流转,满脸笑容。黄梅村瞄准资源规范化管理和发挥“沉睡资源”效益,结合“三变”改革,打出了挖潜增效促发展的“第二张牌”。以成立村级经营公司,采取“基层党组织+公司+合作社+规模种植户+农户+贫困户”的经营模式,盘活村集体闲置房屋、废弃场地和土地等资产,集中力量发展产业,“八统一”管理规范菊花产业发展,有力推进菊花产业整体发展;吸纳农村劳动力务工就业,以企业规范管理,解决农村劳动力老龄化难题,有效提高农村劳动力效率,增强村民信心,打消村民顾虑,实现村级集体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带动农户增收的“双提升”,助推产业发展提质增效。
“菊花种植效益好,村合作社兜底收购,保证了我们菊花的销路,我去年一年种了2亩地,就拿了1万多,让地荒着好处多了去了。”贫困户章美华尝到了菊花种植的甜头,今年继续承包5亩。2019年,仅菊花种植一项实现村级增收50万元,带动农户收益1095户、农民就业404人,其中贫困户62户,共计增收5.1243元,加快了贫困群众致富步伐,扶贫开发呈现新亮点。
激活“三产资源”,在产业融合上下功夫,打好“转型升级”牌。“凤英故里黄梅菊 龙山凤水黄梅戏”,黄梅村杭白菊花茶礼盒包装盒上,身着戏服的漫画人物长袖舞动,尽显黄梅小戏的魅力。将黄梅杭白菊为产业发展契合点,继续发展菊花深加工产业增链,发挥黄梅戏艺术大师严凤英的名人效应,融合黄梅戏曲地方传统文化,借助阳光雨露、双益生态采摘园等开发特色旅游项目,推广地方特色品牌,提升产品附加值,是黄梅村破除发展瓶颈,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积极举措。罗岭镇坚持将聚力发展特色产业为据点,筑巢引凤,转换动能,坚持外延拓展与内涵挖潜相结合,扶优做强农特品牌。做强“七仙黄梅”杭白菊和妙山金丝皇菊两大品牌,扩大种植规模,提高工艺水平,增加销售收益;发展“回音谷”宇顺小红米、“状元红”润家香米等优质特色稻米产业,增强带贫能力,带动村级集体经济发展。
产业兴旺绘致富新篇章
以花为媒,奏响罗岭振兴“致富音”
2020年,妙山村菊花烘干车间正在紧锣密鼓施工建设,金丝皇菊种苗繁育、种植、加工、销售为一体的产业化经营体系正序时建成。
2020年,黄梅村更是主动寻找商机,瞄准安庆市鲜切花的产业空白,结合扶贫项目申报,新建3400平方米的温控大棚,发展菊花鲜切花项目,与市殡葬协会的达成战略合作,通过不断延伸产业链条,增加产业的附加值。
2020年9月,新建3400平方米的温控大棚正式投入使用,预计每年可增加村级集体经济收入30万元,为10名贫困户提供务工岗位,年增加贫困户收入达15万余元。
在寻求产业发展的同时,黄梅村还以特色菊花产业为突破口,着力推进与江苏上市公司之间的区域合作事宜,通过产业协同互补,逐步推动落实两地全方位、多层次的战略合作。
9月28日,安徽省直单位定点帮扶成果展暨全省优质特色扶贫产品展示展销会在安徽国际会展中心开幕,七仙黄梅胎菊皇走上省级平台,打响了宜秀罗岭特色扶贫农产品品牌。
目前,罗岭镇8个村居依托特色产业发展,574户1524人全部实现脱贫,聚力发展,户均年收入实现万元水平。黄梅杭白菊与妙山金丝皇菊共计带动77户贫困户增收脱贫。一个个扶贫产业结出硕果,一座座村庄撕掉“贫困”标签,一片片荒田变身“聚宝盆”,一张张笑脸洋溢着幸福。小小的菊花,为戏乡罗岭敲开了致富门路。(董佩佩 张国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