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茶的出现和纬度、海拔是有关系的,什么样的纬度和海拔标准是适宜茶树生长的?
赵英立:茶是大自然赏赐给中国人的礼物,它选择了我们这块沃土。它是以北纬27度这条线的两侧展开的,两端有一个极限。随着人们对自然的改变,这个极限也在发展。例如,我们过去认为,一般过了北纬35度就不太容易产生茶了,现在已经大大超越了这个范围了。不过有一点,虽然超出了这个范围你能够种出茶来,但茶够不够好就是另外一回事儿了。人定胜天只是一个概念,真正自然界的产物还是要符合自然规律的。大家上学的时候都学过“晏子使楚”,其中一句说:“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两个都是橘子的模样,但生在淮南就酸甜好吃,生在淮北就苦涩不堪。我们的茶也是,比如现在有人号称能将茶种在北纬40多度,在科技的帮助下或许真的可以种出来,但一定不会好喝。同样,理论上来说,海拔越高对茶越好,但这也是有局限的。
记者:最近的茶叶农药残留问题很严重,有没有不需要农药的茶?
赵英立:茶主要生长在热带、亚热带(北纬27度附近)的区域,这个区域有一个特征就是虫害非常的厉害,所以用农药是很正常的事。我们推崇高海拔的茶,是因为海拔高则冷,虫害就不容易生存。高海拔一般是指七八百米至2000米左右。还有一些更高的,像台湾的一些高寒茶,茶确实不错,但茶的产量很低。去年底我在一档节目中介绍了一款叫做峨眉雪芽的绿茶。雪芽这个词,它的本意是芽头布满白毫,毫白如雪,所以叫做雪芽。茶有两种,一种叫做显毫茶,一种叫做隐毫茶,雪芽茶是显毫茶。峨眉雪芽的采摘线就是在1000到1500米这个高海拔区域。其实,还有许多生态环境好的茶区所产的茶都没有问题。
记者:古人对于峨眉山的茶是如何评价的呢?
赵英立:峨眉产茶历史悠久,根据《淮阳国志》,在汉武帝的时候,已经来这儿问茶了。峨眉雪芽真正大行于天下,应该是在宋朝。这要感谢著名的诗人陆游。陆游虽然是绍兴人,但是他在四川为官多年,而且对川茶情有独钟。他说:“雪芽近自峨眉得,不减红囊顾渚春,旋置风炉清樾下,他年奇事记三人。”这里他明确地提到了峨眉雪芽这一款茶。他是绍兴人,本应该对江浙茶是很偏爱的,浙江从唐代开始就有贡茶顾渚紫笋。顾渚紫笋产在现在的湖州长兴,这种茶在唐代贡茶中是排前几位的。如果按包装来分,红囊装的茶是级别最高的。所以他是称赞雪芽比顶级的贡茶一点不差,可以看出他对这款茶的推崇。不过,当时的雪芽和现在的雪芽概念还是不一样的,宋朝雪芽是做成饼的,不像现在是散茶。现在提到峨眉山的茶,知道雪芽的人并不太多,前几年比较有名的是峨蕊,干茶像碧螺春。有些地方就当碧螺春来卖。近几年名气大的是竹叶青,是扁平茶。在工艺上,峨眉雪芽与竹叶青是一类茶。
记者:饮茶一向被视作是修行的途径之一,峨眉山的修行者又为茶道带来哪些有趣的变化呢?
赵英立:自古“好山好水出好茶”,另外,自古又是“天下名山僧占多”。其实不只僧家,道家也是找山水秀美之处修行,峨眉山就是僧、道、儒俱喜欢的清修处。传说中活了千岁的中印度宝掌和尚就在此处修行,现在还有为纪念他而命名的宝掌峰,他和茶的关系就很大。另外,相传战国时候的一代大隐鬼谷先生亦在此修行,他门下出名的弟子很多,苏秦、张仪、孙武、庞涓,据说都出自他的门下。峨眉修行之人对茶的贡献很大,从种植、制作、品饮,到冲茶的方式都有贡献。就冲茶的技艺来说,峨眉僧人创建了峨眉派长嘴大铜壶茶艺,其实是把茶和武学糅合在一起了,一边练功一边赏茶,至今仍在流行。
本报记者/王维敏第 1 2 3 页 |